Pecam-1和Vcam-1在下肢深静脉PTS血栓机化和再通中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rtless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的机化和再通决定着病情的发展。有研究表明:细胞黏附分子在影响血栓的机化和再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知的黏附分子多达几十种,形成了黏附分子家族,包括免疫球蛋白家族、选择凝集素家族、粘合素家族等,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两种黏附分子。Pecam-1主要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活化,Vcam-1主要介导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及炎症细胞的趋附作用,但Pecam-1和Vcam-1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的机化和再通的关系及动态演变过程尚未明确。目的:观察Pecam-1和Vcam-1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中的变化趋势。探讨黏附分子和炎症反应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的机化和再通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1.对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收入我院的2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访1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未再通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未再通的病例,68例)、部分再通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部分再通的病例,37例)、再通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再通的病例,22例)以及深静脉血栓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病例,60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IL-4、IL-8以及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等指标并检测Pecam-1与MA的相关关系。2.Elisa法检测未再通组、部分再通组、再通组以及深静脉血栓组Pecam-1和Vcam-1在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数值。结果: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未再通组高于部分再通组(P<0.05),部分再通组高于再通组(P<0.05)。2.未再通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以及MA随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部分再通组和再通组Pecam-1和Vcam-1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MA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有恢复稳定的趋势。3.未再通组的MA低于部分再通组(P<0.05),部分再通组的MA低于再通组(P<0.05),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与MA之间相关(P<0.05)。4.IL-4、IL-8、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未再通组高于部分再通组(P<0.05),部分再通组高于再通组(P<0.05),四组之间的血小板数、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与凝血功能、血常规检测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以及炎症反应参与了下肢深静脉PTS血栓的机化和再通过程。Pecam-1和Vcam-1的活化以及炎症反应的程度与下肢深静脉PTS血栓再通的程度成反比。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夏枯草对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AIH模型组、(50、100、200) mg/kg夏枯草处理组.除正常对照组外,
目的 探讨重组脂连蛋白(APN)是否通过蛋白激酶C(PKC)及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途径在小鼠星形胶质细胞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中发挥抗炎作用.方法 MA1800小鼠星形胶质细胞
目的 研究山奈酚(KAE)对神经毒素6-羟多巴胺(6-OHDA)诱导的PC12细胞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是否与抑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通路有关.方法 将PC12细胞分为对
目的 研究B7同源蛋白4/含V-SET域T细胞激活抑制因子1(B7-H4/VTCN1)对肝癌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 采用小干扰RNA技术敲低Huh7细胞B7-H4,CCK-8法检测细
经典活化型巨噬细胞(M1型)和替代活化型巨噬细胞(M2型)是两种具有不同表型和功能的巨噬细胞亚群.巨噬细胞能响应微环境信号,迅速从一种极化状态转换到另一种极化状态.巨噬细
目的 观察含EH结构域蛋白2(EHD2)在中华猕猴桃果仁油非饱和脂肪酸(果王素)抑制肺腺癌移植瘤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接种Lewis肺腺癌细胞的C57BL/6J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