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经济带动力强、就业容纳能力强、污染小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旅游业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力量。发展旅游业可以使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资源流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劳动力就业,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反之,城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不断完善和提高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服务水平。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由此可见,促进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必将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现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城镇化蓬勃发展地区,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先发地区,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对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但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区域一体化发展尚未实现,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面临经济增长变缓、产业结构效益不高等问题。旅游业作为最具前景的服务业,被称为“无烟工业”,而长江经济带又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富集带,因此,促进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既是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现实选择。基于此,本文在系统论、协同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多个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遵循“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基本思路,构建论文研究框架。首先,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旅游业、新型城镇化及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相关文献;其次,以系统论和协同论为基础,解析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剖析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理,奠定全文的理论研究基础;第三,构建旅游业、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从长江经济带全域、上中下游区段、9省2市等不同视角出发,揭示2002-2017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第四,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算不同空间尺度视角下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最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从各指标层面和子系统层面识别二者耦合协调的主导因子,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论文主要结论包括:(1)依据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内涵与特征,将新型城镇化界定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生态城镇化、城乡统筹5个部分,形成新型城镇化的5个子系统;将旅游业具体化为旅游市场规模、旅游经济效益、旅游就业吸纳和旅游资源集聚4个方面,形成旅游业的4个子系统。(2)旅游业发展水平主要受旅游经济效益的影响,而新型城镇化水平则更多取决于经济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在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旅游经济效益子系统的综合权重为0.4105,成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在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经济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子系统综合权重分别为0.2717、0.2285,是新型城镇化评价中权重最大的两个方面。(3)2002-2017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2002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的平均值为0.0368,到2017年上升0.1474,平均增速为9.69%。从空间上看,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梯级分布特征,下游地区是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上游地区紧随其后,中游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最低,但同时也存在上游“高地”—四川与中游“洼地”—江西的空间异质性。随着时间推移,上中下游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各省际行政区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也逐步拉大,其中下游地区省际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最大。(4)2002-2017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水平逐渐提升。2002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值的平均值为0.2747,到2017年上升为0.5400,平均增速为4.61%。从空间上看,15年来,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逐渐由低水平分散分布格局演变成了逆长江流向梯级分布格局。从流域区段看,中下游间差距逐渐缩小,中上游间的差距逐渐增大,而下游与上游间的差距变化较小。此外,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内部的差异逐渐减小,上游地区内部差异逐渐扩大,中游地区是新型城镇化水平较均衡的区域。(5)从耦合协调状态上看,长江经济带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耦合协调结构类型逐渐优化,但总体而言,二者之间耦合协调水平仍然较低。2002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类型均为失调型,除重庆、贵州为严重失调型,上海、江苏、浙江为濒临失调型外,其它省(市)均为轻度失调型,2017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为0.5780,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11省(市)中仅江苏、浙江和上海进入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其余省(市)处于勉强协调阶段。从空间演化看,长江经济带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从下-中-上游梯级分布格局逐步演化成下游领先、中上游成呈相同等级“连绵区”的空间格局。(6)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中,新型城镇化是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主导因素,其中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3个子系统对二者耦合协调起主导作用,而旅游业4个子系统对二者耦合协调状态的影响程度并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