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随着中国国门大开、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之后,西方基督教会及其所属事业在苏地出现并传播开来。以兴办教育作为宣扬宗教、吸引中国人入教的手段,是教会和传教士们始终未曾改变的目标,教会中学正是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出现的。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和学校并不能帮助士人们实现考取科举博得功名的目的,作为西方新式教育代表的教会中学在创办之初的发展都是步履维艰的。同时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凭借着特权的保护,学校处于无政府管控的状态,在当时是脱离于旧时中国的教育体制之外的。
辛亥革命后,旧式教育的衰落、新式学堂的兴起,国人眼界逐渐开阔,西方文化和观念开始为苏州士人所接受。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苏州教会中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形势,教会中学对办学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调整,并努力扩充校舍和其他设施,使学校初具规模。与此同时,政府对教会学校的控制力不断加强,为了取得地方人士的认同和接纳,同时为了在与苏州地方其他学校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等原因,教会中学被迫在教学方法和目标等方面做出调整和改变,从而导致教会中学的宗教功能逐渐减弱,本土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一进程曾因抗日战争的爆发一度中断,之后随着苏州的收复,教会中学本土化的过程开始恢复,直至新中国建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才完全变为由中国政府管理、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机构。
苏州教会中学本土化的过程就是去宗教化的过程,教育和服务作用逐渐凸显,宣教功用逐渐消退。国家权力对教会中学的规范管控在其本土化的进程中起着外部强制的作用;学校对地方社会则是主动适调以适应社会需要,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这种适调是学校自觉进行的。正是有了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这内外因素的双重推动,促进了苏州教会中学本土化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