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椭球面空间大尺度对象集成方法的研究——以西北五省地图为例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传统地图学的影响,目前几乎所有的GIS和数字地图都是沿用传统的地图投影理论,在把椭球面坐标转换到平面坐标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位置、方向和面积等方面的变形。为了形成一副完整的地图,往往需要使用数学手段对经纬线进行压缩或拉伸,其中就包括使用许多改正数来解决平面坐标与实际实体几何位置的差别。在编制地图时,为了使区域范围内的投影变化最小,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往往选用不同的投影方法,这就造成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数据难以衔接。传统地图将投影作为自己参照系的空间数学基础,这在特定用途、局部范围内是可行的。当地图所表达的范围从小区域扩展为大区域或全球时,传统的投影已不能满足数字地球连续多分辨率和全面用途的需要。  杨永崇教授提出在椭球面上基于大地坐标进行数据集合,并在椭球面上数字成图表达地表对象的设想。在计算机中按照参考椭球体的形状和大小制作球面,将制图区域内的地球表面对象表达在其上,制作椭球电子地图。  基于此理论,本文着重于从小比例尺地图上,提取地理坐标数据。本文使用南方cass软件,并分别根据西北五省的扫描地图建立独立坐标系并对图像进行矢量化,在相邻省份的数字化地图上选择公共点,再分别求得公共点的地理坐标,并进行对比检验,以此来确定数据的可使用性。以此种方式作为椭球面电子地图的数据源。
其他文献
有效控制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是高速铁路线下工程高平顺性的重要保障,在区域沉降地区,地面的不均匀沉降不仅会降低线路设计高程,改变线路坡度,还会造成线下工程出现不均匀沉降,
传统地理信息数据采集通常是通过国家地理信息普查、实地勘察等方式获取数据。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区、道路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这种数据采集形式中数据成本高、工作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在SAR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充分利用了SAR影像获取地面地物的相位信息,通过对地面同一目标产生相位差,形成干涉图,再结合雷达卫星的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种大型或者超大型建筑物不断涌现,人们对建筑物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变形监测技术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就变形监测的整体应用来说,监测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