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密度等离子体在包括离子注入、等离子体刻蚀和沉积在内的等离子体工艺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ECR)是典型的高密度等离子体之一,迄今己发展多种形式的ECR等离子体源及基于ECR放电的离子源,它们具有结构简单、工作稳定、寿命长等优点。硅基一维纳米材料是纳米电子、光电子基础元件之一。一维硅基纳米结构的可控生长,包括结构和物理特性的控制,一直是纳米结构生长研究的重要方向。本论文开展高密度ECR等离子体实验平台的建设及在硅基纳米材料生长上的应用研究。论文建设了高密度ECR等离子体源/离子源实验平台,研究了等离子体/离子束的束流参数;开展了ECR/射频(RF)等离子体硅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调控生长研究;初步进行了高密度ECR等离子体金属Co薄膜的沉积,为今后多元的复合磁性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提供了基础。建设了高密度ECR等离子体源/离子源实验平台,通过双探针诊断了不同放电参数(磁场位形,气压,功率等)下的Ar和H2等离子体参数。在典型条件下,Ar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基本保持在1012cm-3数量级水平,其中在气压为4Pa,微波功率为1800W时电子密度达到4.5×1012cm-3。而H2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要至少低于Ar等离子体一个数量级。通过改变等离子体束孔大小研究了等离子体放电模式的转变和等离子体参数的变化。对于Ar和H:两种等离子体,电子密度随束孔的减小都会下降,但是H:等离子体的模式跳变点发生变化,且仅出现一次模式跳变。在ECR高密度等离子体源的基础上设计加工了多孔和单孔离子源,对离子源的离子通量作了初步的估算。使用多孔引出电极时离子通量处于1020m-2S-1的数量级水平;使用单孔电极时离子通量要高出一个数量级,可以达到1021m-2S-1。以HMDSO和O2为反应气体,在射频偏压ECR等离子体装置上进行了氧化硅薄膜沉积研究。RF偏压对氧化硅薄膜沉积速率和薄膜中的化学键结构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小的直流自偏压会略微提高沉积速率;但随着直流自偏压的增强,离子轰击效应及刻蚀作用加强,薄膜的沉积速率下降。在13.56MHz和400kHz两个射频频率下所沉积的薄膜中O和Si的比例基本相同,均超过2:1;但400kHz射频偏压下薄膜中的碳成分比例比13.56MHz条件下要高得多,这些归结为高频的射频偏压应用不仅增强离子轰击效应,而且与体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使高活性的氧原子增多;而低频偏压的作用主要是增强离子轰击效应。以SiH4-He混合气为源气体,对比了ECR和RF等离子体合成硅基纳米线的差异。在低气压的ECR等离子体中,纳米线较短,呈针状,同时纳米线为多孔结构。在较高气压的电容耦合等离子体(CCP)中,纳米线长且均匀,生长密度也较高。两种等离子体中合成的纳米线均由大量微小的纳米晶体颗粒以及非晶成分构成。为了实现纳米线的可控生长,我们将CCP等离子体的功率电极用铜管替代,形成射流等离子体,引入气流的影响。在六甲基乙硅氧烷(HMDSO)/H2/Ar等离子体中,实现了有铜掺杂的SiOxCy纳米结构的有序生长。在低的HMDSO的浓度下得到纳米线的树状生长。垂直于衬底的气流促使了纳米线初始的直立生长,气相环境中铜的引入造成纳米线的二次催化生长出现球状结构。而高的HMDSO的浓度下,过多的有机成分阻碍纳米线结构的形成,但在极少数区域发现对纳米线可控生长有参考意义的纳米结构。当基底引入射频偏压后,更多的铜被加速向基底输运,抑制金催化的纳米线生长,而出现类水母的纳米结构。铜对纳米结构的二次催化为硅基纳米材料掺杂元素的引入提供了不同的思想。在高密度ECR等离子体实验平台上进行Co膜沉积的可行性探讨,为后续对Co膜进行掺杂,研究复合体系的磁特性奠定基础。射频偏压下400K的Co膜在磁特性检测中显示良好的磁性,接近于单晶薄膜。而直流偏压下的Co膜的晶粒取向比射频偏压更多,各向异性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