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markers)是日常言语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在交际中话语标记语不仅是连接语言的一种工具,也是帮助交际双方顺利完成交际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其特殊性,早在上世纪70年代话语标记语就开始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主要从三个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了研究:第一,从连贯理论的角度研究话语标记语的功能;第二,从语法—语用的角度研究话语标记语的概念和分类;第三,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研究话语标记语对语言生成和理解的制约作用。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成果虽然丰硕,但是因为研究角度的不同,所以对话语标记语的探讨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基于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rence的顺应论,中国学者杨平从话语生成的角度提出了顺应—关联模式。这一模式综合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的特点与优势,弥补了两者的不足,使关联理论对话语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对话语的描述性得到了统一。继而,冉永平教授对这一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涵盖了言语的生成和理解过程。这一模式认为,语言的选择与应用就是不断寻求最佳关联,并顺应关联语境的过程。在前人对话语标记语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词为语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顺应—关联模式为理论框架,对总统就职演说词中的话语标记语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作者发现话语标记语的产生与理解过程符合顺应—关联模式。迄今为止,冉永平的顺应—关联模式已经被众多学者广泛地应用于分析各种语言现象。而作为重要政治语料中的常见现象,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词中的话语标记语还未在该模式中被分析。因此,本论文将有助于丰富话语标记语的研究领域,同时扩大顺应—关联模式的应用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