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梅戏,原为安徽安庆市的地方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发展成对全中国有影响力的剧种,而后走向世界。由于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黄梅戏剧种本身在词曲、表现形式等上的特殊风格,外译演出比较困难,因而很少有关于黄梅戏的外文文本及演出。但随着我国日渐开放,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对中国的戏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英译黄梅戏文化及剧本等的需求也日渐增多。本篇报告为笔者所译《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史志(1953-2003)》部分内容的项目报告,笔者的翻译任务主要包括从第三章至第五章的内容。本文重点选取了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为文本案例分析对象,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尝试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关照下,运用音译、意译、增补法、省略法等翻译策略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准确翻译有关黄梅戏艺术和历史文化信息的词汇以及如何翻译长句复杂句。笔者译前查阅了有关黄梅戏艺术的相关书籍,充分了解了黄梅戏艺术,以解决专业词汇的翻译难点。该文本是信息型文本,但基于历史原因及史志类文本语言正式且黄梅戏剧院本身又是机关单位的特点,其文体行文风格严谨正式的同时又难免会有大量官话套话,因此产生了许多长句复杂句。对于这样的问题,笔者尝试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项目来源、项目意义和项目结构三个方面介绍翻译项目的背景。第二部分从作者、原文主要内容和内容分析的角度介绍原文。第三部分主要是笔者翻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先列出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试着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第四部分总结在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启发并指出仍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