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打造社会共同治理的新格局,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在有保障的基础上更加可持续性发展,旨在推动我国走上治理现代化道路。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视角出发研究社会治理,因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态度,是处理群众事务的基本原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是社会主义改革中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认为人民群众具有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决定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政党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个人与群体成长、个人与社会建设、个人与历史发展都是相互制约的,人民群众和当今社会治理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十分有意义。本文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社会治理进行相关内容概述,并阐明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群众观和社会治理是本与标的关系,群众观点是根本理论,而社会治理是行为方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指导,另外,群众观和社会治理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参与社会治理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核心价值的路径,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其次,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社会治理运用中的探索历程,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在社会治理运用中的初步探索,列宁的群众观在社会治理运用中的继承,毛泽东同志等历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在社会治理运用中的发展和践行,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社会治理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再次,本文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社会治理运用中存在的若干矛盾关系,把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治理体制弊端认识清楚,分别从需求供给、参与渠道、精神文化、治理主体、社会利益、网络生态等方面一一阐述。最后,提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我国的社会治理创新中的运用价值导向,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穿社会治理的思想前提、基本方向、基本要求和必要举措,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切实将人民群众放在主体位置,时刻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着想,达到社会治理的理想效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生机活力。本文选取新的研究角度,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社会治理相结合,寻找并建立起两者的紧密联系,在历史的理论和实践答案中对其加以论证,而后再重新指导现实实践过程,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审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社会治理运用中的矛盾和出路,对于达到社会主义治理高标准、高要求、高水平的民生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