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代,不论是从政,进行外交活动,还是自身的道德修养,都离不开《诗》,凡是人际活动,《诗》在某种意义上都起一种媒介作用。到了孟子的时代,《诗》的地位下降,儒家学派的引《诗》、解《诗》和论《诗》,都是在《诗》乐分离的文化背景下所进行的对《诗》的文化价值的开掘。战国中后期儒家频繁地引《诗》、用《诗》既是不断儒学化的过程,也是尊《诗》为经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孔子、孟子、荀子三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论《诗》开启了儒家诗学体系的源头,用《诗》解决现实问题;孟子将《诗》用作说理的论据或比喻的喻体,论证自己的“仁政”、“王道”思想;荀子进一步把《诗》的地位和功用推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诗》的经典化逐步完成。孟子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本文从《孟子》引《诗》的基本情况统计分析开始,将其进行分类,并论述其引《诗》方法和功能,而后进一步讨论其引《诗》所体现的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最后从纵向的角度对比、分析孔、孟、荀三家引《诗》、说《诗》、解《诗》的异同及其在《诗》的经学化过程中的不同地位。第一章导论,对本论题目前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第二章统计、分析《孟子》一书的引《诗》情况,孟子引《诗》主要有引《诗》证史、作为谚语说明道理、评价历史人物和评论诗歌等四个作用;在引《诗》方法上,多为断章取义,少数引用本义。第三章讨论《孟子》引《诗》体现的思想,孟子引《诗》多为论证自己的“仁政”、“王道”思想,将诗句作为格言使用,所引诗句作为自己的有力论据使用。除此之外,孟子还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认为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了解作品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经历、思想状况等,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本义。最后一章论述孟子在《诗》的经学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比较孔L、孟、荀三家的不同时期《时》的经典化历程,以及简单对比儒家与非儒家引《诗》的不同,得出孟子在此过程中的承上启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