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胸廓内血管及其前穿支对前胸壁组织供血的解剖学要点;探索以胸廓内血管为蒂的肋骨复合组织瓣修复口腔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1、解剖学研究:1.1新鲜成人尸体胸部2具4侧,自胸廓内动静脉起始处分别灌注红、蓝乳胶墨水。观察1)胸廓内血管的起源;2)胸廓内血管诸穿支供应胸部皮肤的范围;3)胸廓内动脉诸穿支穿出胸壁的位置、走行、长度、外径、分支数目、吻合情况。1.2 10%福尔马林固定未超过6个月的成人尸体胸部15具30侧,采用巨微解剖学方法,观察1)胸廓内血管及皮肤穿支在肌肉、皮下的走行;2)用钢尺和卡尺测量并摄影记录。测量:诸前穿支穿出胸壁的具体位置、长度、外径、分支数目、吻合情况;3)确定体表投影,设计以胸廓内血管前穿支为血管蒂的皮瓣切取范围。2、临床初步应用:13例下颌骨缺损病例,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22岁—55岁;缺损部位:下颌骨缺损位置以体部和升支部为多(5例),单侧角部4例,累及双侧及颏部4例,缺损最大为11 cm,伴软组织缺损5例。修复方式:以胸廓内动静脉为供区血管的肋骨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术8例,以胸廓内动静脉为供区血管的肋骨游离移植术5例,骨源均选择第5肋骨肋软骨。受区血管:8例选择面动静脉,4例选择甲状腺上动脉,1例选择颞浅动静脉。结果:1.左侧17例标本有15例胸廓内动脉直接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占88.2%,2例与其它动脉共干发出。右侧17例16例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占94.1%,1例与其它动脉共干发出。2.胸廓内动脉穿支动脉多起自胸廓内动脉的内侧壁,前穿支的出现率以1-4穿支最常见,出现率为100%,且口径较为粗大,各穿支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吻合现象,穿支动脉的伴行静脉多为一支。3.穿支动脉自胸廓内动脉发出后,穿过胸内筋膜、肋间内肌、肋间筋膜和胸大肌等方可浅出。浅出处与起点间存在着一定的偏离。4.各支穿动脉的分布区各有一个相对集中区,第2穿动脉的中心分布区在第2和3肋间隙,第3穿动脉的中心分布区,在第3和4肋间隙,第4穿动脉的中心分布区,在第4和5肋间隙,以此可确定各穿支血管所对应的供区范围。5.13例血管化游离肋骨瓣\骨肌皮瓣均全部成活,未见感染或坏死,未发生血管危象。结论:1、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动脉的出现率以2、3、4穿支最为恒定,且口径较为粗大,适合做血管吻合。血管吻合应选择胸廓内血管穿支起始端。制作皮瓣时可保留真皮下血管网,修除部分脂肪组织。2、所切取胸前区皮瓣上下范围为该穿支所在肋间及其下一位肋间。3、对于口腔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的病例,以胸廓内血管为蒂的肋骨复合组织瓣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