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廓内血管为蒂的肋骨复合组织瓣解剖学及其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mstronger7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胸廓内血管及其前穿支对前胸壁组织供血的解剖学要点;探索以胸廓内血管为蒂的肋骨复合组织瓣修复口腔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1、解剖学研究:1.1新鲜成人尸体胸部2具4侧,自胸廓内动静脉起始处分别灌注红、蓝乳胶墨水。观察1)胸廓内血管的起源;2)胸廓内血管诸穿支供应胸部皮肤的范围;3)胸廓内动脉诸穿支穿出胸壁的位置、走行、长度、外径、分支数目、吻合情况。1.2 10%福尔马林固定未超过6个月的成人尸体胸部15具30侧,采用巨微解剖学方法,观察1)胸廓内血管及皮肤穿支在肌肉、皮下的走行;2)用钢尺和卡尺测量并摄影记录。测量:诸前穿支穿出胸壁的具体位置、长度、外径、分支数目、吻合情况;3)确定体表投影,设计以胸廓内血管前穿支为血管蒂的皮瓣切取范围。2、临床初步应用:13例下颌骨缺损病例,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22岁—55岁;缺损部位:下颌骨缺损位置以体部和升支部为多(5例),单侧角部4例,累及双侧及颏部4例,缺损最大为11 cm,伴软组织缺损5例。修复方式:以胸廓内动静脉为供区血管的肋骨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术8例,以胸廓内动静脉为供区血管的肋骨游离移植术5例,骨源均选择第5肋骨肋软骨。受区血管:8例选择面动静脉,4例选择甲状腺上动脉,1例选择颞浅动静脉。结果:1.左侧17例标本有15例胸廓内动脉直接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占88.2%,2例与其它动脉共干发出。右侧17例16例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占94.1%,1例与其它动脉共干发出。2.胸廓内动脉穿支动脉多起自胸廓内动脉的内侧壁,前穿支的出现率以1-4穿支最常见,出现率为100%,且口径较为粗大,各穿支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吻合现象,穿支动脉的伴行静脉多为一支。3.穿支动脉自胸廓内动脉发出后,穿过胸内筋膜、肋间内肌、肋间筋膜和胸大肌等方可浅出。浅出处与起点间存在着一定的偏离。4.各支穿动脉的分布区各有一个相对集中区,第2穿动脉的中心分布区在第2和3肋间隙,第3穿动脉的中心分布区,在第3和4肋间隙,第4穿动脉的中心分布区,在第4和5肋间隙,以此可确定各穿支血管所对应的供区范围。5.13例血管化游离肋骨瓣\骨肌皮瓣均全部成活,未见感染或坏死,未发生血管危象。结论:1、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动脉的出现率以2、3、4穿支最为恒定,且口径较为粗大,适合做血管吻合。血管吻合应选择胸廓内血管穿支起始端。制作皮瓣时可保留真皮下血管网,修除部分脂肪组织。2、所切取胸前区皮瓣上下范围为该穿支所在肋间及其下一位肋间。3、对于口腔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的病例,以胸廓内血管为蒂的肋骨复合组织瓣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其他文献
书院历经长期发展,形成了稳定的产权制度与经营模式.清代书院拥有自身独立的排他的财产,作为“公产”(法人产权),与“官产”、“私产”相对应,得到朝廷法律与政府的保障,成为
IL—27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的IL—6/IL-12家族的细胞因子,由于其独特的多效性的生物学功能,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IL—27是由P28和EB I3组成的异源二聚体,主要由抗原提成
19世纪中期以降,在传统时代市镇社会官治体系与绅治体系的交相互动中,新兴绅商阶层在太平天国战争后取代传统士绅阶层,成为地方社会绅权结构的主体阶层.在南浔镇同光社会重建
学位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想100余年后的今天,城市超尺度扩张,构成集合乡村的区域城市空间,形成城乡依存的“环境—经济—社会”关联系统.浙江提出的“浙江大花园”计划目前的主
海外华商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与纽带,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做出重大贡献,他们在移民流动和经贸合作中逐渐形成链接海内外的华商网络.社群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历史是人
蜈蚣属于虫类中药材,具有镇静熄风、通络止痛之功效,中医学认为“其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蜈蚣具有改善微循环、消除血栓、镇静止痛、抗炎、
目的:  1. 了解三亚市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来源、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