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身份的建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自传书写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y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危急存亡之际,中国女性自我书写的形式出现了一次文类转换,由早期的自传式小说的创作转变为女性自传创作。   相比于自传式小说这种以虚构的形式,在遮遮掩掩之间表达自我的方式,自传无疑为女性作家们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表达自我的方式。于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女性作家自传创作的繁荣局面。   自传是作者自叙生平的一种文体形式,自传书写的过程是传主对自我进行诠释的过程。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传主在书写之前首先会确认自己的身份,然后再围绕着这一身份来进行自传事实的选取和阐释。在自传中,身份的建构主要表现为对身份的认同。因此,将女性自传看成是女性传主们阐释自我、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的过程,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深入到传主们的内心世界。   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女性自传书写并未引起学术界较大的关注。本文选择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女性自传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探讨这一时期的女性传主们在自传书写过程中是如何想象自我、书写自我,从而建构自我身份的问题。   本论文共包含五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笔者对自传的定义、特点、国内外的自传研究现状、以及涉及到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的介绍,同时对研究的文本范围进行界定。在第二部分,笔者对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自传写作的基本情况予以介绍,并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女性自传兴起的具体原因。在第三部分,笔者按一般自传写作的思路来展开论述:首先对女性传主们共同选取的自传事实作一简要归纳和说明,然后试图说明自传事实的选取以及组织阐释都是与传主对自我身份的认定相关的,最后将从不同时空下的几个“我”来探讨影响女性自传书写的内在动因。在第四部分,笔者对同一时期的男性和女性自传创作进行简单的比较,借以凸显这一时期女性自传书写的特点及意义。在结尾部分,笔者则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基本小结并提出未来的展望。
其他文献
在对八十年代文学期刊的考察中,可以发现发生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学期刊“通俗化”现象对于新时期小说与期刊自身发展产生着一定的意义,但这一现象自身具有多方面的限度又限制着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潮起潮落的底层叙事始终处于当代思潮的激烈论争和不同文学标准的差异巨大的评判之中,这使底层叙事超出了纯粹的文学思潮的范围。自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推出“非虚构”栏目后,“非虚构”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底层文学的范畴中,如果将“非虚构”叙事作为一种文学叙事的策略来把握的话,那么作为叙事的主体和特定视角处理对象,其实已经超出了文学叙事的范围,比如有的“非虚构”作者并不是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