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lan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Virus,hRSV)是全球范围内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体之一。其感染人群年龄分布广,新生儿与老年人是主要高危人群。据报道,几乎所有小于2周岁婴幼儿都有RSV感染经历,婴幼儿发病住院率高达2.5-4%。RSV引起大于65周岁的老年人感染率为3-4%,病死率约为2%。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支气管及肺发育不良、免疫缺陷的婴幼儿RSV病死率率高达5%,造成严重的医疗负担。  RSV无安全、有效疫苗上市,唯一获准上市的预防性RSV药物为中和性单抗palivizumab(Synagis(@)),特异性识别RSV融合蛋白。Synagis在动物体内预防性试验的成功提示RSV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有助于疫苗、抗体药物的保护性研究。RSV感染动物模型种类繁多,如小鼠、棉鼠、雪貂、猩猩等,每种动物都有其感染特征。其中,小鼠模型由于易获得近交系及研究用检测试剂等,最常用于RSV感染研究,又以BALB/c小鼠应用最广;裸鼠适应性免疫系统缺陷,感染后鼻、肺内病毒清除延迟,因此可研究先天免疫介导RSV引起的气道炎症应答,模拟免疫缺陷人群RSV感染。  本研究建立不同周龄BALB/c小鼠及裸鼠模型,模拟不同易感人群RSV感染后症状,运用该模型对RSV特异性抗体进行体内预防性评估,为RSV药物的开发奠定基础。首先,本论文分别选取10周龄、30周龄、60周龄BALB/c小鼠,分别感染100μL的107PFU/mL、108PFU/mL滴度的RSV后比较其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结果显示,感染108 PFU/mL滴度的RSV感染后不同周龄小鼠都有明显的体重下降;鼻、肺检测到较高滴度病毒;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抗原定位于肺泡、支气管周围的炎症细胞胞浆;引起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肺组织病理损伤;随着小鼠周龄的增大,RSV感染后引起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越严重。进一步感染10周龄裸鼠,旨在模拟免疫缺陷RSV感染症状,结果发现与BALB/c小鼠相比,RSV并不能使裸鼠体重下降,但裸鼠鼻、肺内病毒滴度高、持续时间久;而裸鼠肺炎症反应出现较BALB/c早,感染后第3天即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第7天后炎症逐渐减轻、恢复;抗原定位在肺泡、支气管周围,以第3天最为明显,第12天鲜见有阳性铁锈色反应。说明适应性免疫缺陷裸鼠可利用天然免疫独立介导RSV感染引起的小鼠气道炎症。利用上述已建立好的不同周龄BALB/c小鼠模型,以1129(Synagis的鼠源性抗体)作为对照抗体,对实验室筛选的一株特异性针对RSV-F蛋白的强中和抗体5C4进行小鼠体内预防性评估,结果显示,5C4与1129都能有效减轻RSV引起的体重下降;降低鼻、肺内病毒滴度;及肺部炎症反应炎症。而5C4在低剂量与1129高剂量条件下对小鼠预防性效果一致;上述现象在不同周龄鼠呈现一致,说明5C4抗体在不同周龄BALB/c小鼠上都有良好的预防性效果,其有效剂量为1129抗体的1/10,因此可作为RSV预防性药物潜在开发对象。  综上所述本论文建立不同周龄BALB/c小鼠、裸鼠感染动物模型,模拟不同人群RSV感染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为不同人群RSV感染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及不同年龄段相关抗体和疫苗药物的选择、评估提供依据;同时将RSV感染的BALB/c模型应用于RSV潜力预防性抗体的评估,为新一代RSV预防性药物的开发提供有效的临床前评估平台。
其他文献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的污染物。其代表性污染物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因其具
前言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是由于人们长期暴露在高氟环境中,摄入过量的氟而造成的全身慢性中毒性疾病,主要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临床表现,重者可出现肢体变形、驼背畸形,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