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货币视角下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宏观经济波动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jun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货币政策传导是货币政策从执行到影响经济变量的整个过程,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否通畅严重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作用。在我国,要评价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出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决策自己的经济行为,自主性和主动性逐渐增强,传统主流经济学中关于中央银行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外生决定论已不能解释现实经济运行,而内生货币论中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更符合现实,这一点也被多数学者所证实,因而本文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理论基础是内生的货币视角。  论文首先对内生货币论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详细阐述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内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分析框架,在该分析框架中深入分析了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以及企业和居民的微观主体行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  论文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始于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目前以信贷传导渠道为主导;分别对我国1998-2003年上半年和2003年上半年至今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的结论是,1998-2003年上半年受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缓慢,并出现通货紧缩,人民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无论是调整信贷规模还是调控宏观经济最终目标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2003年至2008年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对调节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具有有效性,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仍力不从心。为进一步解释货币政策效果并验证我们的理论,我们加入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后发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货币政策对信贷的影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接着论文对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寻找原因。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我们认为,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行为越来越根据自身的利益函数和成本函数进行,并利用资产负债表来说明商业银行通过对其资产业务的调整来应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主动性增强。另一方面,论文也从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出发解释在新形势下央行对基础货币控制力的逐渐减弱,显示出一定的被动性。接着又从我国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解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形成的制约作用。  关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解释,论文从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两方面展开。金融机构依然是以商业银行行为为中心,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存贷差以及不良资产率都会引起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行为的变化,进而对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产生影响;非金融机构包括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体现在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企业的投资影响国民经济产出,论文主要从我国国有企业出发采用我国历史数据说明企业行为的顺周期性,而居民一方面通过消费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并最终影响宏观经济。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资产存量的不断积累,使资本市场逐渐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载体。论文采用备受关注的房地产市场为资本市场的代表研究房地产市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论文在总结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作用的基础上,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央银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的房地产政策进行描述,接着就我国房地产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房地产市场对信贷总量和消费者物价水平正相关,而从长期看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则作用不大,目前房地产市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并不通畅。  论文的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并提出了改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论文强调,在我国目前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货币政策受到来自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我国目前以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行为为中心,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现状。论文最后认为,在短期我们采用多元化的经济政策,努力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在长期,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市场化的完善逐渐向货币渠道倾斜,以促进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地增长。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飞速的发展,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大步提升的居民生活水平,在这其中城市房屋的拆迁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房屋拆迁改
百货业是传统零售业态。作为我国高端零售业,百货业在中国已经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国现代百货业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后期达到饱和状态,竞争激烈。超级市场、专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