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铂类抗肿瘤药物具有优良的抗肿瘤活性,在癌症治疗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水溶性差、严重的毒副作用及耐药性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随着人们对社会医疗水平要求的提高,铂类抗肿瘤药物存在的缺点被不断放大,寻找新的途径去缓解甚至克服这些弊端是研究学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究的问题。纳米技术致力于设计、合成及表征功能化纳米材料,在药物运输方面的应用被广泛期待改变癌症治疗和生物技术产业的格局。作为一个功能化的复合药物,纳米药物具有稳定性好、毒副作用小、生物利用度高等许多突出的优点,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纳米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抗肿瘤药物水溶性差、毒副作用大及耐药性等重大问题,但是想要替代传统抗肿瘤治疗的化疗方案,成为应用于临床的首选药物仍然面临很多需要改善的问题。基于以上的总结思考,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1)研究促进药物运输的不同靶向策略;(2)研究控制药物释放的不同智能释放策略。通过从这两个重点方面进行研究,以期设计制备性能最佳的智能纳米载药系统,达到最好的抗肿瘤治疗效果。在靶向配体介导的药物载体定向运输方面,本论文选用了叶酸、cRGD、曲妥珠单抗为靶向配体偶联到纳米载体的表面。和没有偶联靶向配体的纳米载体相比,在考察的几个肿瘤细胞(胃癌细胞:SGC-7901,MGC-803;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SK-BR-3)中靶向纳米载体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靶向作用效果,尤其是偶联曲妥珠单抗以后的药物载体,被乳腺癌细胞SK-BR-3摄取的效率大大提高。另外,我们还通过偶联全反式维甲酸(RA)和三苯基膦(TPP)设计了两个次级靶向药物前体分子,实验结果也显示RA和TPP能够将顺铂和雷公藤红素分别靶向亚细胞器细胞核和线粒体,从而表现出更高效的治疗效果。在设计药物的刺激-响应释放方面,本论文在设计的纳米系统中引入了pH、近红外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单或双刺激-响应“开关”。实验结果显示,各个设计引入的刺激-响应策略都能很灵敏的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其中,以亚胺键或二硫键为中心的核心交联纳米粒子在血液循环中的稳定性显著提高,当纳米粒子被肿瘤细胞摄取以后,在肿瘤细胞弱酸性或高浓度谷胱甘肽的内环境中,亚胺键或二硫键会响应断裂释放其中的药物;近红外光介导的光热转化产生的高热导致纳米载体迅速解聚,从而释放其中的药物分子。除此之外,近红外光介导的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强了抗肿瘤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