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上皮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遗传学基因改变和生物学行为表现等,均反映于新的WHO分类中,新分类赋予许多肿瘤类型以新的概念。本研究旨在学习、贯彻落实WHO2000年神经系统肿瘤的新分类,了解应用新分类诊断后各种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的构成比及其变化,同时拟开展少突胶质瘤的细胞遗传学检测,为神经上皮肿瘤基础和临床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总结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间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手术、病理科诊断的534例神经上皮肿瘤,所有病例均经免疫组化(ABC法)用十余种抗体标记,应用WHO(2000)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标准作病理诊断,并作统计分析;然后从中选取近1年内手术的14例胶质瘤病例(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及7例其他颅内胶质肿瘤),使用免疫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了其染色体1p杂合子缺失情况,并将其中1p缺失阳性者与肿瘤部位、患者年龄、肿瘤级别以及组织学改变等进行对照研究、评定。结果:在534例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按新分类属星形细胞肿瘤317例(占39.34%),少突胶质细胞肿瘤51例(占9.55%),室管膜肿瘤67例(占12.55%),神经上皮组织的胚胎性肿瘤41例(占7.68%),神经元和神经元胶质混合性肿瘤24例(占4.49%),脉络丛肿瘤12例(占2.25%),混合性胶质瘤16例(占3.00%),来源未定的胶质瘤(大脑胶质瘤病)1例(占0.19%)和松果体实质肿瘤3例(占0.56%),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占0.37%);免疫荧光原位杂交发现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有4例显示有1p杂合子的缺失,阳性率为57.1%;而其他颅内胶质肿瘤病例中仅有2例出现1p杂合子的缺失,阳性率仅为28.5%;另外1p杂合子缺失的4例病变均为单侧病变,3例为颞叶,1例为额叶;肿瘤级别上,3例为低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Ⅱ级),1例为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Ⅲ级)。结论:①采用WHO2000神经上皮肿瘤分类分级系统诊断,星形细胞瘤仍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肿瘤,但其比例有所下降。②采用WHO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诊断后,神经元和神经元胶质混合性肿瘤的诊断频次明显增加。③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石蜡包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