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池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带,大地构造上位于江南古陆隆起的西南缘、右江再生地槽边缘的丹池褶皱带中,属古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部位。总体上位于一呈北西-南东向延长的狭长地带,带中从北向南在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交汇的部位出现3个大的隆起带,区域上的构造、岩浆的多期多次活动,为成矿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次出现芒场、大厂,五圩3个大型锡多金属矿田,外围还有益兰和麻阳汞矿。拉么锌铜矿床位于广西大厂锡多金属成矿带中部隆起区,属大厂锡-多金属矿田的中带。构造复杂,是一个北西走向的褶皱带,中部为环状构造带。断层主要有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围岩蚀变强烈,且具明显的分带性,矽卡岩化与铜、锌、银矿化关系密切,矿体常产在其中或其附近,是具有找矿标志的蚀变。矿床既存在矽卡岩型锌铜矿化,又存在中-低热液型钨-锑矿化。矽卡岩型锌铜矿化,根据产状特征分为两类:似层状矿化、脉状矿化;三种类型:缓倾斜似层状锌铜矿化、陡倾斜裂隙充填-交代细脉状矿化、陡倾斜大脉状矿化。本文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总结了研究区锌铜矿床的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根据矿床成因理论厘定其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结合物探、化探来进行深边部找矿预测。通过研究,取得如下认识:1、拉么锌铜矿区的成矿作用可划分为两个成矿期、5个成矿阶段:(1)矽卡岩型锌(铜)矿成矿期:早期硫化物阶段(铁铜矿阶段)为毒砂-磁黄铁矿-铁闪锌矿组合;晚期硫化物阶段(铅锌矿阶段)为黄铁矿-毒砂-铁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组合。(2)钨-锑成矿期:星散浸染状白钨矿矿化阶段、星散浸染状辉锑矿矿化阶段、脉状辉锑矿-方解石矿化阶段。2、成矿物质来源:通过对矿石矿物的硫同位素、铅同位素、稀土元素特征进行分析,反映出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其与笼箱盖花岗岩体存在密切的关系。(1)硫同位素特征:闪锌矿和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说明整个矿床具有同一的硫源,矿床硫化物的634S值变化范围在-2.1‰~+2.0‰之间,具有幔源硫的特征。(2)铅同位素特征:层状矿、脉状矿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小,具有相似性,显示出铅来源比较稳定,且具有相同的铅源。绝大部分投点位于地壳与造山带演化曲线之间,说明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或造山带,也有少量地幔铅的混入。层状矿和脉状矿是在相同的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并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其模式年龄范围为190Ma~279Ma,脉状矿与层状矿同期形成,或由层状矿后期活化而来。(3)稀土元素特征: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的稀士元素特征基本一致,表明其具有相似的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但其与矽卡岩的稀土配分曲线不同,说明成矿物质不是来源于地层。全部样品的δEu值均小于1,说明Eu均为负异常,具有典型的岩浆成因特征。早期脉状矿稀土元素内部分异程度较强,暗示着矿床具有两个不同的成矿期次。3、成矿规律研究:通过对拉么矿床所处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矿床与花岗岩体的空间关系、矿体的产出状态、矿化期次的划分、成矿物质来源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认为矿床形成受花岗岩岩浆侵入作用控制,岩浆的侵入作用为其带来大量成矿物质,并提供了足够的热能,即矿体的空间就位受花岗岩岩浆侵入动力条件的控制,岩浆侵入早期,由于D32受到强烈的热-动力作用,使其呈塑性状态,从而出现褶皱与层间滑动,进而形成层状与似层状矿体,并使围岩发生重结晶作用,即早期硫化物成矿阶段。岩浆侵入后期为热液改造阶段,岩体冷却,在动力作用下D32产生大量裂隙,使热液改造层状与似层状矿体,使成矿物质活化并沿着裂隙脉充填形成脉状矿,即晚期硫化物阶段。换句话说,在具备成矿岩浆岩、有利地层岩性和控矿构造等多种因素的条件下才形成了拉么锌铜矿床。4、深部找矿:根据预测区周边地质勘探成果,对(91-1)号矿体、(28-2)号矿体、94号矿体、95号矿体和96号矿体的深部延伸做了预测,并采有平行断面法分别计算预测区各矿体资源量为:(91-1)号矿体矿石量236万吨;(28-2)号矿体矿石量297万吨;94号矿体矿石量24万吨,金属量(锌+铜)0.85万吨;95号矿体矿石量219万吨,金属量(锌+铜)9.58万吨;96号矿体矿石量44万吨,金属量(锌+铜)2.61万吨。五个矿体合计矿石量820万吨,其中拉么矿权内329万吨。5、边部找矿预测: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的综合分析,圈定边部靶区5个,其中Ⅰ级靶区两个,响水湾靶区(Ⅰ-1)和笼箱盖靶区(Ⅰ-2);Ⅱ级靶区三个,即大福楼西南靶区(Ⅱ-1)、莫家坪-铁板哨靶区(Ⅱ-2)、杉木冲东南靶区(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