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的城市化引发了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的城市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被认为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佳模式。当前,生态城市理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特别是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根据生态城市的内涵建立起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于规范生态城市建设、定量评价生态城市发展程度以及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由于生态城市系统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且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客观性不易把握,这给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评价带来较大困难,考虑到评价指标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传统评价方法权重确定的困难性以及评价标准易受到专家知识经验影响等多方因素,本文将最大熵-投影寻踪技术(the Maximum Entropy- Projection Pursuit Cluster Model,ME-PPC)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中做了初步地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现状、生态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以及理论评价方法以及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当前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其次,参考国内外对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方法,在明确生态城市的内涵和建设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滨海新区实际状况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构建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为基础,将最大熵-投影寻踪技术应用于生态城市建设评价,并在天津滨海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MATLAB采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求解,得到最优投影向量,最后根据样本数据投影特征值的差异对滨海新区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趋势良好,到2010年,城市建设各项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内生态城市的目标要求,到2015年,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接近国际先进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与其他综合评价方法相比,该方法降低了评估体系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受人为主观影响较小。根据最优投影向量可判断各评价指标对综合评价目标的贡献大小,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评价精度和区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