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内蒙古矿区的某一矿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周边的土壤进行了砷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确定了土壤中的总砷含量和分布特点以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基本关系,并通过逐级化学提取方法研究了该地区土壤中各个形态砷的含量,确定了该地区土壤中砷的生物有效性,分析了土壤有效态砷含量与总砷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基本关系。同时进行了动态淋溶试验,研究不同风化程度煤矸石和不同pH降雨条件对砷在土壤中的迁移及淋出的影响,进一步确定出煤矸石中的砷以及不同pH降雨条件对该区土壤及地下水环境造成的污染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1)该矿区土壤样品中总砷含量平均值为8.35mg/kg,含量范围为2.43-20.21mg/kg。砷含量分布特点是在垂直方向上0-20cm>20-40cm。砷含量随着距矸石山的距离呈递减趋势。(2)土壤中砷的各形态含量为:残渣态砷(62.79%)>钙型砷(15.74%)>铁型砷(12.47%)>铝型砷(7.17%)>交换态砷(1.56%)>水溶态砷(0.27%)。按照有效态与非有效态含量比较为:非有效态砷(62.79%)>有效态砷(37.21%)。(3)研究区土壤中的总砷含量与有效态砷含量,总砷与理化性质,以及有效态砷与理化性质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4)淋溶试验结果表明,淋溶液中砷含量较小,远低于地下水Ⅲ类标准(0.05mg/L)。降雨pH越小,砷的淋出量越高。分化程度和矸石中砷的初始含砷量对矸石中砷的淋出有一定的影响。淋溶后不同深度土壤层中累积的砷含量为0-5cm>5-10cm>10-15cm。对淋出液和淋溶后土壤pH分别进行测定,发现淋出液和土壤的pH的变化都和初始淋溶液的pH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