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诱导抗病性的应用是以生物技术控制采后病害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论文以聚合度为4-11的寡糖素为诱导子,以枣果和油桃果实为材料,采用离体和活体相结合的方式,对果实采后的诱导抗病性产生的生理和生化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发病果实上分离纯化的致病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为实验菌种,确定了不同果实上诱抗反应的时效性与诱导后果实抗性相关酶及抗菌物质的作用关系,初步阐明寡糖素诱导采后果实抗病性的作用机理。体外抑菌试验明确了寡糖素在离体条件下,对Botrytis Cinerea无抑菌效果,其降低桃果与枣果发病度的作用为诱导和激发果实潜在抗病性的结果。通过采后单果实分别诱导,确定寡糖素诱导采后冬枣挑战和损伤接种的最佳处理条件分别为:寡糖素浓度54.2μg·mL-1,枣果成熟度为8,诱导时间25h;寡糖素浓度56.5μg·mL-1,枣果成熟度为8,诱导时间24h。同样条件下,寡糖素作用于桃的最佳诱导浓度为125.0μg·mL-1。对寡糖素诱导采后冬枣活性氧代谢反应的相关过程研究表明,冬枣在寡糖素诱导初期H202积累量增多,SOD和CAT酶活性受抑制;诱导第10天时SOD和CAT酶活性升高,H202含量迅速降低。诱导过程中抗性反应相关酶的动态研究表明,POD, PPO, PAL, GLU和CHT活性均比未诱导果实活性明显升高,并且可以各自保持较长活性峰时间,PAL与GLU诱导接种组的酶活性高于单一接种组和单一寡糖素处理组。桃果实经过寡糖素处理后,H202含量在第6-8天内产生最多,抗性反应标志酶PAL, GLU和CHT活性则在第8天后开始达到峰值;抗菌物质可溶性总酚,木质素含量则分别在第10天、12天达到最高值。说明寡糖素处理桃后生化代谢产生变化,通过积累抗菌物质而表现抗病。桃果实经寡糖素诱导后产生的抗病物质植保素经粗提纯并对提取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证明其成分主要是具有抑菌效果的类黄酮类物质,诱导产生植保素积累量在诱导后48-96小时达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