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手段有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方法,但胃癌的复发与耐药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而胃癌的复发、耐药与胃癌干细胞有着重要的关系。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对放化疗极不敏感,这可能是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源。CSC在肿瘤组织中所占比例极小,而侧群(side population, SP)细胞富含有原始未分化细胞,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类似肿瘤干细胞的特性,是研究肿瘤干细胞的理想对象。近年来,生物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方面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以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CIK)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为主的细胞免疫治疗在基础及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较确切的疗效。把DC细胞和CIK细胞共同培养,可起到协同抗肿瘤的作用。本研究将化疗药物和DC-CIK细胞联合应用,观察它们对胃癌细胞及其SP细胞的杀伤效果。第一部分胃癌BGC-823侧群细胞的培养及其生物特性的研究目的:化疗是胃癌治疗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胃癌耐药性的产生使得治疗效果受限,胃癌干细胞的存在可能是胃癌耐药性产生的根源,SP细胞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类似肿瘤干细胞的特性,故目前研究多采用SP细胞进行胃癌干细胞方面的研究。方法:(1)胃癌BGC-823细胞株从超低温冷冻箱中取出快速融化解冻,复苏成功后并传代。(2)将BGC-823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基(serum free medium, SFM)中悬浮培养。(3)采用直接计数法,绘制BGC-823细胞及其SP细胞的生长曲线。(4) MTT比色法检测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orouracil,5-FU)对BGC-823细胞及其SP细胞的杀伤作用。(5)流式细胞仪检测SP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1BGC-823细胞株分离获得BGC-823-SP细胞。BGC-823细胞株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7d左右形成肿瘤细胞球,折光性好,悬浮生长,细胞为透亮圆形。2BGC-823细胞与BGC-823-SP细胞的生长曲线。BGC-823-SP细胞的增殖速度快于BGC-823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5-FU对BGC-823细胞和BGC-823-SP细胞的杀伤作用。4种不同浓度的5-FU作用48h后,对4组BGC-823细胞的杀伤率均高于相对应的BGC-823-SP细胞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4流式细胞仪检测SP细胞周期。与BGC-823细胞相比,BGC-823-SP细胞处于G0/G1期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从BGC-823细胞中富集到的BGC-823-SP细胞比BGC-823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耐药性更强,且多处于细胞周期的静止期。第二部分研究5-FU联合DC-CIK细胞对胃癌细胞及其侧群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目的:近年来,生物免疫治疗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细胞免疫治疗尤其是DC细胞、CIK细胞以及它们共培养的DC-CIK细胞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欲通过制备培养DC-CIK细胞,观察其对胃癌细胞及胃癌SP细胞的杀伤作用,并研究在联合5-FU后对胃癌细胞及其SP细胞的杀伤作用,以期为临床上胃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并为化学治疗联合细胞免疫治疗的综合疗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加入不同细胞因子,制备培养出DC-CIK细胞。(2)倒置显微镜观察DC-CIK细胞的形态。(3)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细胞、DC-CIK细胞表型。(4) 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效靶比的DC-CIK细胞对BGC-823细胞及其SP细胞的杀伤率。(5)MTT比色法测定5-FU联合DC-CIK细胞对BGC-823细胞及其SP细胞的杀伤率。结果:1倒置显微镜观察DC-CIK细胞形态倒置显微镜下的DC-CIK细胞呈球形,均匀透亮,细胞间距小,挨靠紧密。2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细胞、DC-CIK细胞表型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d和第7d DC细胞表面分子CD83、CD86、HLA-DR的表达率分别为(5.79±2.47)%、(18.95±3.21)%、(22.48±3.45)%和(63.67±1.29)%、(70.23±4.06)%、(86.43±2.78)%。第7d DC细胞CD83、CD86、HLA-DR的表达率比第3d DC细胞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第7d DC细胞已成熟。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0d DC-CIK细胞表面分子CD3+、CD8+、CD3+CD56+的表达率分别为(60.72±3.24)%、(53.87±3.25)%、(8.01±4.67)%,共培养7d DC-CIK细胞CD3+、CD8+、CD3+CD56+的表达率分别为(79.54±2.56)%、(73.91±2.43)%、(43.45±2.30)%。共培养7d DC-CIK细胞表面分子的CD3+、CD8+、CD3+CD56+表达率比共培养0d DC-CIK细胞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共培养7d DC-CIK细胞已成熟。3DC-CIK细胞对BGC-823、BGC-823-SP细胞的杀伤作用不同效靶比的4组DC-CIK细胞对BGC-823、BGC-823-SP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同一效靶比的DC-CIK细胞对BGC-823、BGC-823-SP细胞的杀伤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FU联合DC-CIK细胞对BGC-823、BGC-823-SP细胞的杀伤作用5-FU联合DC-CIK细胞对BGC-823、BGC-823-SP细胞的杀伤作用均较各单独应用组明显增强,且其杀伤作用随着DC-CIK细胞效靶比和5-FU浓度的增高呈依赖性增加。结论:1、DC-CIK细胞对胃癌细胞及其SP细胞均具有杀伤作用,且在同一效靶比下杀伤率相似,提示DC-CIK细胞能够有效杀伤胃癌细胞的SP细胞。2、5-FU与DC-CIK联合作用的杀伤力较5-FU或者DC-CIK单独应用均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