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关系为核心目的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自从诞生以来已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然而研究者发现其在描述意识形态在不同话语类型中的具体体现方面还有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选取甲型H1N1流感报道,这一内容与人们健康及生命紧密相关的新闻语类作为分析语料,试图分析其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本文所指的“意识形态”非平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或资本主义等等,而是指报道者对于事件的陈述和评价方式,比如是客观陈述还是掺杂了主观态度。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报道者在客观陈述和传递信息之外有没有掺杂对于事情的主观评价或态度。本文依据辛斌关于互文性的分类—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以及其具体互文性的定义—一个语篇包含有具体来源(即写作主体)的他人的话语,将具体新闻语篇分为报道者自己的声音和他人的声音两个部分,又称文本和互文本,并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分析文本和互文本在及物性、情态和主位选择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帮助报道者将主观评价融入在新闻报道当中以为特定群体的利益服务。研究发现,文本和互文本在在及物性、情态和主位选择方面确实存在差异。比如:报道者话语中的物质过程多使用与病情相关的词语来充当施事者,以期给与事件客观的报道,而他人话语中的物质过程多使用与人相关的词语来充当施事者,其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和其达到的面对面式交谈的效果拉近了说话者和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读者有被重视的感受,从而更好地为报道者传达主观态度服务。总的来说,这些差异是由报道者的社会责任、写作目的以及不同的言语交际目的共同决定的。它们说明了通过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引用他人话语,报道者可将其欲传达而不能直接表达的主观态度或评价融入到自己的声音当中。本文的研究启示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在实际分析中运用了具体互文性的概念,证明了通过对比语篇中的内部与外部声音可以帮助研究者发掘语篇作者潜在的写作意图;第二,在分析及物性、情态和主位选择等方面的差异时,研究者发现通过列举和归类及物性过程中的各个成分,以及仔细分析情态词和主位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帮助研究者发现语篇作者的潜在意图,进而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因此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应该得以在以后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中得以推广并应用。第三,在语料选取上,研究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尽量选取一些前人很少涉及的并且意识形态比较隐晦的语篇作为分析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