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2013年),英国迄今为止最年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其1962年创作的《金色笔记》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小说中形式与分裂整合主题相一致的构思,在文界获得极高评价,而小说主人公安娜的经历与背景也常被看作是莱辛本人的写照。 《金色笔记》一经出版,便吸引了全世界批评界的关注。然而,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文本形式、人物塑造、小说中的叙事特点和女性主义等几个方向。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才开始有评论家从心理学或宗教研究的角度探求作家对人类经验与意识的多层次表达。 莱辛本人承认《金色笔记》是她“最具有苏非特色”的作品。苏非主义是阿拉伯的一种神秘教义,以反传统、反理性为主要特征,主张个体(主要是追求信仰者)通过梦境、冥想、回忆等非理性因素来实现与安拉的沟通。虽然苏非主义本身是一种神秘主义,但莱辛却并没有完全从神秘主义角度去理解它,而是将苏非主义定位为一种可以影响到人们思想的非理性因素。而这种非理性因素中的积极成分,可以促使人们主动挖掘自身潜能,超越自身困境,最终达到完善自身的状态,达到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本论文试图从苏非主义视角解读该作品,并由此分析主人公安娜的从分裂到整合的心理蜕变过程,强调苏非主义非理性因素在自我心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揭示出莱辛作品中苏非主义出现的现代性启示。 本论文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多丽丝·莱辛,接下来提供国内外关于《金色笔记》的研究综述,指出其中相对空白的领域,即从苏非主义理论的视角研究作品中人物心理,最后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和结构。 第二章提供对苏非主义理论详细的阐述。首先,本文将关注苏非主义的起源,进而论述西方苏非主义之父伊德里斯·沙赫,以及他对多丽丝·莱辛的作品的影响。接下来分析比较苏非主义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苏非主义内涵。 第三章一一呈现苏非主义理论在不同颜色的笔记本中独特涵义,以便读者能够有效地结合苏非主义理论来理解文本。 第四章阐释了苏非主义者的分裂过程。通过梦,沉思和回忆等苏非主义非理性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莱辛用苏非主义思想武装安娜,使她深入剖析内心世界,使之达到更理想的状态。 第五章则关注苏非主义者超越自身,而达到最后整合阶段的过程。安娜在莱辛的小说中首先实现自我世界的整合,然后逐渐意识到和谐性关系的重要性,最终实现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以及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平衡。因此她能够突破固有的局限性,达到最终的和谐,转变成一个真正的苏非主义者。 第六章总结了自我心理治疗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苏非主义者的最佳状态--苏非主义超然性,这也促使莱辛个人萌生了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并走上苏非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