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土壤质量恶化现象日益凸现。土壤肥力持续下降,透支土壤生产潜力,土壤养分贫瘠与污染等直接威胁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土壤科学工作者长期致力于土壤肥力研究,探求土壤肥力演变规律,研究土壤肥力提升的机理与措施、土壤退化与污染的机理与修复防治技术,保障土壤和农业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土壤肥力监测站作为土壤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肥力研究的主要手段和土壤退化与污染修复防治研究的基础工程,旨在揭示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壤及不同管理模式下土壤肥力演变规律与养分平衡,指导农业合理施肥,确定土壤退化与污染的机理与修复防治技术的研发等,并长期监测农田土壤及气象等相关数据。其在国家土壤安全宏观和长远角度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土壤肥力监测系统已不能满足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时代需求。针对不同年代的特定背景,给予监测站新的历史使命体现出我国科研鲜活生命力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因此,应坚持长期监测不动摇,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对现行监测站存在的问题和时代要求及时做出我国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本研究着眼于现行土壤肥力监测系统,从国内外农业试验站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其对科研与土壤可持续利用所做的贡献、国内外农业试验站的管理模式和我国土壤肥力监测体系的不足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土壤肥力监测站的功能与管理,阐述如何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经验技术完善我国土壤肥力监测工作不足之处和体系欠缺。结果表明,我国土壤肥力监测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监测站战略布局与规划不合理、缺乏统一标准与监督机构、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研究领域和监测内容过于单一且贡献率普遍较低、许多中小型监测站经费严重不足、经费管理也存在纰漏等。建议:首先,国家在监测站点布局规划上统一标准,规范化管理,加强不同管理部门下监测站间交流,避免重复布点,高效利用科研资源,并设置监测站监督机构,进行不定期测评,推动整个体系有序发展;其次,坚决落实“开放”原则,加强对外交流,通过项目合作实现科技与人才的流通;再次,保证监测站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全力投入“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然后,有效地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监测站的综合贡献率,推动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最后,从科研的全局性和长远性以及监测工作的时空延续性出发,加大科研资助,确保监测站运行顺畅,并有充裕经费进行设备更新与维护,引进优秀人才,吸引国际先进项目,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打造我国先进自主创新科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