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时刻政治演讲的评价性分析——两代美国总统布什对伊宣战演说个案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131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J.R.Martin为首,由悉尼大学语言学系所提出的评价理论拓展了韩礼德研究人际意义资源的框架.它是一套较新的系统研究,表示态度、评价和情绪这些人际意义的框架,以及这些价值的分级,并反映语篇和作者的声音的语言资源.该理论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更倾向于从词汇而不是语法角度来研究评价性话语,而且在表示态度的子系统中,划分了显性和隐性的态度.这一划分一方面丰富了判断评价性资源的手段,另一方面则突出了上下文语境在确定评价手段中的重要作用.该文运用这一理论框架分析了George Bush 和George W. Bush分别于1991年和2003年发表的对伊拉克的宣战声明,旨在通过考察语篇中的评价性资源来揭示语篇的作者/发话者是如何构建其与读者/听众的社会角色关系,发现作者/发话者用来"自然化(naturalize)"特定的意识形态的语言手段.之所以选择这两篇关于同一主题的演说词,一方面是因为"危机时刻(crisis situations)"给总统们提供了传达并说服读者/听众接受他们在语篇中建立的现实的最好机会,但另一方面因为发话者所面对的听众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发话者需要与听众、潜在读者协商其意识形态立场,因此其中将蕴涵丰富的表示态度、情绪等的人际意义资源.该次研究有如下发现:"我们(好的)"与"他们(邪恶的)"这一意识形态通过积极和消极态度的不同分布在语篇中被构建成了看似简单明显的事实;发话者又通过对隐性和显性态度的有意识安排,以及虚假的多声这些语言手段发展并自然化了这一意识形态.论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对论文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的总的介绍;第二章则从理论来源、系统框架、应用、特性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该次研究的理论基石-评价理论;第三章简要回顾了己有的对政治演说的研究,以及危机时刻演说词的特点;第四章运用评价理论分析了老布什和小布什对伊拉克的宣战演说词,总结了发话人构建、自然化特定意识形态的语言手段;第五章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表明了局限之处,对评价理论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两点建议.
其他文献
几千年来,异域文化和科技成果的传播者-译者一直被视为是原作者的“仆人”。因此“信”的原则就成了衡量翻译标准的金科玉律。 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受文化转向的影响,翻译界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