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源性眩晕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颈椎不稳等造成的椎动脉压迫或周围交感神经网兴奋,导致椎基底动脉有效血流量减少,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眩晕病。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都是通过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眩晕并发症来改善病症的。静脉滴注扩血管药物,同时还可结合物理疗法、磁震热、牵引等。星状神经节阻滞(SGB)作为一种疼痛治疗手段广泛用于临床,对交感神经依赖性疼痛和血管性疼痛有很好的疗效。同时SGB对许多非疼痛疾病也有很好疗效。目前星状神经节阻滞在临床上应用于心绞痛、血管痉挛症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超声引导下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是1995由Karpal等报道的,多方面的研究证实其与传统的星状神经节阻滞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好的准确性,同时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显著减少。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已有临床报道,证实该治疗手段具有很好的疗效,但超声引导下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尚无临床报道。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超声引导下的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目的:目前临床对于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尚未深入展开,报道也甚少,因此本课题通过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提供新的临床依据。方法:选择颈源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成常规输液组,罗哌卡因组(选用0.75%罗哌卡因5ml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同时进行常规输液治疗)。二组治疗均为每天一次,星状神经节阻滞为左右两侧交替,治疗周期4-14天,在治疗结束后两周进行相关检查,从而进行疗效的比较。结果: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输液、罗哌卡因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疗程结束后两周进行疗效评价。随访结果表明,常规输液组治愈14例,显效4例,好转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治愈19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与常规输液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有效治疗颈源性眩晕,有效率在96%以上。二组患者分别于阻滞前后应用心电监护仪自动检测各自的HR、MAP及CVP,实验结果表明,二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在正常正常范围之内,且每组见阻滞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组患者分别于阻滞前后应用多普勒多功能检测仪检测颈内动脉血流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二组患者在阻滞后PS、ED、D、FV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罗哌卡因组PS、ED、D、FV上升程度明显高于常规输液组(P<0.01)。二组患者阻滞前后椎动脉PS、ED、DF、V均有显著升高(P<0.01或P<0.05),但罗哌卡因组效果明显好于常规输液组,与常规输液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1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颈源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无影响,安全可靠。2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有效率高达96%,可有效改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血流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