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光照诱导的杨梅叶片光系统的破坏及与D1蛋白的关系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1827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二年生杨梅(Myrica rubra Sieb. et Zucc.)荸荠种盆栽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温度(25,12,2℃)和光强下(0,400μmol m-2 s-1)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D1蛋白的变化情况,探讨了光合机构对低温的响应机制;比较分析了与另一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在低温光照(2℃400μmol m-2 s-1)下荧光参数的异同,为今后的栽培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与25℃相比,12℃黑暗(0μmol·m-2·s-1)处理12h对杨梅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较小,但在2℃黑暗下12h初始荧光Fo和反映无活性PSⅡ反应中心比例的(Fi-Fo)/(Fp-Fo)值上升,而PSⅡ的光化学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的量子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下降,说明短期黑暗轻度低温对杨梅叶片PSⅡ反应中心几乎没有影响,而较严重的低温如2℃才对杨梅叶片PSⅡ反应中心产生伤害。 2.与25℃光照处理和12℃黑暗处理相比,12℃400μmol m-2 s-1光照处理12h的荧光参数Fv/Fm、ETR、ΦPSⅡ及qP下降,同时Fo、qN、(Fi-Fo)/(Fp-Fo)和E上升,说明低温诱导了杨梅叶片光抑制的发生。温度越低,光照的叠加效应越明显,低温光抑制越严重。 3.低温光抑制期间,叶片的过剩能量E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上升;加入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林可霉素和叶黄素循环的抑制剂DTT(二硫苏糖醇)后,明显加剧了低温光照对杨梅叶片PSⅡ反应中心的破坏。说明D1蛋白和叶黄素循环为主的热耗散可能在低温光辐射过程中对防御光抑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杨梅叶片经2℃400μmol·m-2·s-1低温处理后,在100μmol·m-2·s-1弱光下恢复的比较好,而在黑暗(0μmol·m-2·s-1)和中强光下(400、800μmol·m-2·s-1)均不能恢复。在有林可霉素和DTT条件下,即使在100μmol·m-2·s-1弱光下也不能恢复。 5.12℃黑暗处理12 h后的叶片,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D1蛋白含量基本没有明显变化;而12℃光照(400 μmol·m-2·s-1)处理后的D1蛋白含量明显下降。尽管2℃黑暗处理12 h的D1蛋白含量下降,但2℃光照(400 μmol·m-2·s-1)处理的D1蛋白含量下降更明显。此外,林可霉素素和DTT也加剧了D1的降解。 6.对杨梅和柑桔比较后发现,2℃低温光照(400 μmol·m-2·s-2)处理均导致杨梅和柑桔光抑制的发生并且2℃光照处理后柑桔叶片Fv/Fm下降程度要比杨梅的大,表明低温对柑桔叶片的损伤大于对杨梅叶片的损伤。
其他文献
本试验通过对梨S系矮化砧离体再生培养过程的研究,筛选出了直接诱导再生的适宜外殖体和诱导时期,提出了试管苗继代增殖、生根、驯化移栽和微嫁接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了梨S系矮
虾青素(astaxanthin)是一种氧化性酮式类胡萝卜素,最新的生理学和药理学研究发现,它具有很强的生物抗氧化活性,被称为“超级维生素E”。虾青素可以解除光诱导产生的氧化胁迫,有很强
本试验对10份不同品种(系)青花菜的生育期、植株形态及各品种三种主要器官中的主要营养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并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置了12个杂交组合,对F1的主要品质性状及其
该实验以中国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研究所筛选到的一个苹果铁高效基因型——小金海棠(Malus xiaojinensisCheng et Jiang)为试材,分别克隆了小金海棠的抗缺铁相关基因MxNramp1基
为研究蔬菜硝酸盐积累的机制,并找出一定的栽培措施以降低蔬菜的硝酸盐含量,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探讨了不同基因型、不同氮肥水平、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及生长后期不同供氮方式对叶
本试验以‘四季蜜’、‘立冬本’龙眼嫁接新梢及‘红核子’龙眼叶芽为材料,研究不同龙眼品种中SVP同源基因序列的差异(包括基因序列的可变剪切)及表达差异,探究龙眼SVP同源基
香蕉(Musa spp.)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但常常遭遇低温等伤害,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加快培育出抗寒新品种成为了亟需解决的
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条件下因缺少雨水淋洗,且温湿度、通气状况及水肥管理等均与露地不同,加之又长期处于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肥情况下,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日趋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