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明末清初的多回体拟话本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与分析归纳,对它们的题材选择、价值取向、体制嬗变进行考察,研究明末清初多回体拟话本小说立足现实社会、关注世俗生活的特点,深入探讨其多回体制形成乃至迅速衰亡原因,论述其在古代小说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着重论述此时期多回体拟话本小说的题材集中化,及在独卷体拟话本同类题材作品基础上的新变与发展。第一节关注的是热衷于才子佳人题材的多回体拟话本小说,其创作实践逐渐与传统才子佳人小说接轨;第二节考察某些多回体拟话本小说对世俗生活的关注,重点剖析其对文人和同性恋题材的深入挖掘和拓展,并指出随着其题材选择的丧失新意,后续发展陷入困境。 第二章:研究此时期多回体拟话本小说在价值取向上的特点,分析作者面向现实生活创作的“适俗”观。第一节研究重点为作者处理才子佳人婚恋故事时让其从传统才子佳人小说所虚构的理想化状态回归现实。第二节主要分析世情类篇目中作者主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作奸犯科”之人区别对待的现实化倾向。 第三章:分析多回体拟话本小说结构模式从生成到衰落的轨迹。第一节论述《鼓掌绝尘》借鉴长篇章回小说的多回叙事形式,试图建立一种匀称整齐富有形式美的多回体拟话本小说叙事范型,然而刻意追求整齐划一使作品存在明显的唯美倾向。第二节研究的是《十二楼》、《鸳鸯针》等作品虽对此体制进一步完善,但《娱目醒心编》处理“娱目”与“醒心”关系时的错位,导致入话的膨胀和叙事的弱化,使多回叙事的创作手法名不符实走向衰亡。 余论:着重论述多回体拟话本小说的多回体制对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