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产出的比重为19.8%,已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制造业仍面临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这制约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额均实现快速增长,并且自2007年以来,制造业资本品出口额首次超过消费品出口额,成为次子中间品的第二大出口商品类型,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贸易结构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升级。那么,贸易的高速发展和贸易结构的升级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如何?在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制造业国际贸易和贸易结构对其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利用DEA方法测算了中国27个制造业2002-2011年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发现2002-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增长6.9%,这种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增长,而技术效率在同期经历了4.2%的下降,这种下降主要来自规模效率的降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行业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就制造业行业出口和进口对生产率(TFPCH、TEC HCH、EFFCH)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出口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进口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同时发现,R&D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但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资本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增长,对技术进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企业规模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增长。把贸易品区分为资本品、中间品、消费品进行回归估计后发现:资本品和中间品的出口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但不明显,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显著为正,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资本品和中间品的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为负;消费品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都不明显。 因此,发挥国际贸易对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须加快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品和中间品的出口,同时对加工贸易方式进行调控,促进进口贸易方式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