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假新闻是新闻业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的顽疾。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分解了传统媒体的新闻话语权,同时也从技术上使得虚假新闻的传播更为便利。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性增加了新闻的审核难度、其匿名性和自由性也使得虚假新闻的源头很难追查。自2016年美国大选以来,有关假新闻的讨论也甚嚣尘上。随后2017年星巴克等知名企业被卷入假新闻旋涡,“假新闻”一词也成为柯林斯词典发布的2017年十大年度热词中位居榜首的词汇。虚假新闻已经成为全球的公害,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反思并采取措施打击虚假新闻。分析互联网语境下虚假新闻的特点,梳理虚假新闻相关规制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对于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促进对虚假新闻的进一步规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虚假新闻的研究也是新闻学的一个基础性论题,研究新的语境下的虚假新闻的相关特征,也是对这一研究论题的延伸性、深化性拓展。本文以2003年—2017年《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的158条虚假新闻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除了绪论和结语部分,本文在主体部分首先对虚假新闻的概念进行解析,其次分别对虚假新闻的文本发布者的特征、文本特征以及生产语境的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互联网语境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对虚假新闻相关规制的现状及不足进行梳理,并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建议。本文主体部分具体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虚假新闻进行概念解析,并对互联网语境下虚假新闻的概念进行阐释;第二部分从媒体层次、地理位置、制假动机、平台类型等四个方面对虚假新闻的文本发出者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虚假新闻文本发布者具有各地媒体均有发生、经济发达地区较多、故意失实数量过半、社交媒体成主要平台等特征;第三部分从报道体裁、选题领域、消息来源、叙事框架和措辞用语等五个方面对虚假新闻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虚假新闻的文本具有消息报道数量最多、多集中在社会题材、信源单一片面、叙事框架“奇闻性”“生活化”、情绪性夸张化突出等特征;第四部分,分析虚假新闻的生产语境。就新闻活动而言,新闻文本内容是在一定的生产语境中被创制出来的,对新闻文本生产语境的分析有利于对虚假新闻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对虚假新闻进行规制;第五部分,梳理虚假新闻已有的规制,并结合前文中总结的虚假新闻的特征找出现有规制的不足之处;第六部分,分别从加强网络空间立法工作、建立新闻行业规范自律机制、强化社交平台的审查意识和义务等三个方面提出较详细的解决对策。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社交平台的角度出发为虚假新闻的治理提供建议。经过研究可知,互联网语境下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发布虚假新闻的主要平台,并使虚假新闻呈现出爆炸式传播趋势。但在梳理以往研究文献时发现,已有研究关于完善虚假新闻相关规制的建议多集中于法律法规、行业规制、受众等几个方面,很少有从社交媒体平台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规制虚假新闻。因此本文立足互联网的传播语境,将“强化社交平台的审查意识和义务”作为治理虚假新闻的途径之一,希望能为虚假新闻的治理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