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和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 Ferris)是近年来在我国新纪录的入侵害虫,对蔬菜、花卉、农作物等造成严重危害;目前,在扶桑绵粉蚧研究方面较为深入,而关于石蒜绵粉蚧的报道却很少,主要集中在分布情况、寄主植物、检疫、种群动态等,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是扶桑绵粉蚧的专性、伴迁性天敌,对其种群控制起到重要作用。当前,普遍认为班氏跳小蜂只能寄生扶桑绵粉蚧,但是我们发现该寄生蜂经过短期适应后,能成功寄生另一种尚未有天敌报道的石蒜绵粉蚧,那么,该寄生蜂对这两种粉蚧的选择偏好性如何?寄主不同对该寄生蜂子代特性又有何影响?因此,本文系统研究了石蒜绵粉蚧与扶桑绵粉蚧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班氏跳小蜂对两种粉蚧的寄主选择偏好性,研究结果将为有效控制两种粉蚧及充分开发利用班氏跳小蜂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石蒜绵粉蚧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石蒜绵粉蚧只营产雌孤雌生殖。卵单个散产且在母体外孵化,孵化时间短仅约24.3 min。雌成虫在同一批次中会产下两种形态的卵,即带眼点的卵和不带眼点的卵;两种卵在体长及宽上无明显区别,但是前者能正常孵化,而后者不能。带眼点卵的表面能看到附肢轮廓、刚毛、管腺及锥形感受器,内部具完整的血细胞、细胞核、线粒体、肌纤丝;不带眼点卵则表面光滑,内部仅见脂滴、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石蒜绵粉蚧的生活史包括卵、1~3龄若虫和雌成虫;在27±1℃,若虫期14?22 d,总历期33?64 d;雌成虫繁殖能力强,单头产卵量135?337粒,平均产卵244粒;各龄期主要形态特征为:卵呈长椭圆形,黄色且透明,具一对红棕色的眼点;1龄若虫呈黄色,行动活泼;2龄若虫体缘出现齿状突起;3龄若虫呈深黄色,体缘突起明显,尾瓣突出;雌成虫体表的白色蜡粉较厚实,体缘蜡突明显,体色变深,足呈深红色。2.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扶桑绵粉蚧营两性生殖,雌虫生活史包括卵、1~3龄若虫和雌成虫;雄虫生活史包括卵、1~2龄若虫、预蛹、蛹和雄成虫。在寄主植物马铃薯叶片上雌虫若虫期为13?22 d,总寿命为25?53 d;雄虫若虫和蛹期发育历期为15?24 d,总寿命19?26 d,雌成虫总寿命比雄成虫长。单头产卵量为41?714粒,雌成虫到产卵期时,体长与体宽达到最大。对于各个龄期可以通过体背上黑色斑点的深浅较容易的区分。3.两种粉蚧对班氏跳小蜂寄生效率的影响:班氏跳小蜂不寄生石蒜绵粉蚧1龄若虫,可寄生2龄、3龄若虫以及雌成虫,但是只有以雌成虫为寄主才能羽化出蜂。分别以石蒜绵粉蚧和扶桑绵粉蚧为寄主时,最适蚧、蜂比分别为15:2和20:2,寄生率分别为54.0%和25.3%,而且以扶桑绵粉蚧为寄主羽化的子代雌、雄蜂寿命明显要长于以石蒜绵粉蚧为寄主的情况(雌蜂:30.3 d vs 9.7 d;雄蜂:26.0 d vs 6.9 d),子代雌蜂后足胫节也是前者明显要长于后者(雌蜂:0.448mm vs 0.375 mm),而雄蜂后足胫节则差异不显著。4.班氏跳小蜂对两种粉蚧的寄主选择偏好性:班氏跳小蜂寄生石蒜绵粉蚧的日节律受光照影响,在8:00-22:00时段可寄生石蒜绵粉蚧,下午14:00-16:00时段的寄生率最高(33.0%)。以扶桑绵粉蚧为寄主饲养的班氏跳小蜂,在对扶桑绵粉蚧及石蒜绵粉蚧的逗留时间(20.0 s vs 8.2 s)、30 min内攻击次数(1.3vs 0.4)、接触次数(4.1 vs 2.5)上均差异显著,寄生率分别为34.8%和4.5%;而选择以石蒜绵粉蚧为寄主饲养的班氏跳小蜂时,在逗留时间(9.2 s v s 7.9 s)及30 min内攻击次数(0.8 vs 1.0)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接触次数(4.7 vs1.9)上差异显著,寄生率分别为21.0%和4.0%。5.寄主转换对班氏跳小蜂寄生效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采自广西大田且以扶桑绵粉蚧为寄主的班氏跳小蜂,只需经6 h适应即能寄生石蒜绵粉蚧,而实验室内以扶桑绵粉蚧为寄主的班氏跳小蜂只需适应3 h;以石蒜绵粉蚧为寄主羽化的班氏跳小蜂则只需1 h就能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