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葫芦素矿随着开采的推进遇到了采掘接替紧张问题,巷道的掘进速度满足不了煤体的回采速度,原因在于顶板锚杆支护密度较大、时间较长。针对葫芦素矿采掘失调问题提出了支护优化方案。本文建立的“连续梁”模型是一个适用于求解中等稳定及以上巷道顶板条件下顶板位移模型,通过“连续梁”模型的建立,希望为巷道顶板变形提供了一个量化的计算方法,同时给出了顶板破坏位移判据。通过“连续梁”模型的构建,数值模拟及工业性实验得出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结论如下:(1)矩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表达式。通过使用复变函数将矩形巷道转化为圆形巷道进行分析,通过圆形巷道围岩结论反推矩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塑性区宽度确定。通过对巷道开挖后围岩分布与原有围岩分布进行分析,使用积分方法,带入具体的巷道实测数据并通过坐标转化得出塑性区宽度的表达式。(2)“连续梁”模型的建立、分析、求解及稳定性判断。通过将巷道顶板巷道简化,提炼出顶板梁模型,通过对两端固支梁的分析利用积分法得出模型挠度求解表达式,并提出梁的破坏形式主要来源于大挠度位置的拉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挠度破坏准则。针对葫芦素矿的具体地质条件建立相应的连续梁进行求解,并分析不同支护形式下梁的挠度差异及不同梁厚度情况下梁挠度关系。得出优化方案在位移上优于原有支护方案。针对巷道顶板应力分布及塑性区范围的求解提供两种思路,第一种理论推导法采用复变函数的方法。第二种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相应矿山的数值模拟采用弹性求解方法模拟出距顶板不同位置的围岩应力表达式,同时得出塑性区方法,此方法不仅简化了计算,同时还提高了正确率。(3)采用数值模拟建立葫芦素矿两种支护方式的位移、应力和塑性区的对比。在巷道顶板不同位置布置相应的监测点进行监测,通过云图和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巷道沉降在不同高度随巷道尺寸的一般规律,巷道沉降沿顶板方向的变化关系,围岩应力改变的相应规律。通过优化方案与原有支护方案的相应位置对比发现优化方案在位移、应力和塑性区上都要优于原有支护方案,从而证明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4)通过对葫芦素矿实验巷道在表面位移监测、压力监测和顶板离层窥视方面进行工业性试验,相比于原有支护方案优化方案效果更加显著,巷道整体维护情况良好。特别是优化方案的实施对离层进行了有效控制,得出大间排距方案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