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类书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围绕某个主题或某部影响力较大的类书,经过时人、后人的不断续作、增补,从而形成了一个系列,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的角度,都可以从分类的角度将这一类书系列看作是一个“类书群”。比如围绕科举目的编纂的类书我们可以称之为“科举类类书”(“经学类类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围绕文学总集《文选》一书形成的系列类书我们可以称之为“《文选》类类书”,围绕姓氏文化形成的类书我们可以称之为“姓氏类类书”,而围绕白居易《白氏六帖》形成的类书我们可以称之为“六帖类”类书,等等。在这些“类书群”中,“六帖类”类书的产生、发展便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白氏六帖》及其续书是“六帖类”类书的核心内容。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唐宋时期的五部书:《白氏六帖》、《新雕白氏六帖添注出经》、《孔氏六帖》、《白孔六帖》、《六帖补》。研究的时间跨度,从成书时间的角度看,涉及唐、宋400年,从影响的角度看,自9世纪中叶《白氏六帖》的产生直至20世纪。从空间角度看,涉及中国和日本(《白氏六帖》在11世纪初流入日本)。目前,从谱系学的观念出发,用“类书群”的视角审视我国类书发展中的具体特点,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付诸阙如,《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研究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全文包括绪论、正文、附录三部分。绪论分三节,主要介绍课题来源、研究旨趣及价值,对《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对相关论文进行述评,并介绍了全文的整体架构、研究方法,对有关问题作了说明。正文共十章。第一章梳理《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名称、版本流传。本章分五节,每一节首先从“正名”的角度梳理唐宋以来版本、目录学著作对《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称谓问题,之后作版本源流的详细考证。解决了版本、目录学著作对这五部书的称呼不一、著录不一、版本源流不清的问题。第二章考证了《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成书时间,考察了编纂目的、编纂思想。第三章解决的是《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编者及编纂背景问题。本章依次考察《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编纂者白居易、晁仲衍、孔传、杨伯喦的生平、仕宦及著述情况。第四章分别介绍《白氏六帖》及其续书在编纂内容上的特点。本章解决的问题是:《白氏六帖》作为抄录之书,抄录了什么内容;《新雕白氏六帖添注出经》是作注之书,注了什么;《孔氏六帖》是仿效之作,续了什么;《六帖补》作为补遗之作,补了什么;《白孔六帖》是合并之书,合并的方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为《白氏六帖》及其续书引书研究,继续考察内容:《白氏六帖》内容上以“经史”为主,引了哪些“经史”?《白氏六帖》的续书引了哪些书?通过引书考,以实证的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为反映400年间《白氏六帖》、《孔氏六帖》在内容、取材上的动态变化情况,本文以《白孔六帖》为例作了引书频次的统计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方法相结合。第六章紧承上章内容,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 400年间《白氏六帖》及其续书体例、结构、卷次、门类的变化情况。第七章第一节考察《白氏六帖》及其续书体例上的问题,后三节重点考察内容上的问题:重复、沿讹、脱文、讹舛等,这些问题有的是类书的胎里病,有的是《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流行病,有的是在编纂、流传、分合过程中产生的毛病。第八章《白氏六帖》及其续书所录文体材料研究,以《白氏六帖》及其续书中的诗、赋、颂、论、诔、箴、铭等十种常用文体材料为例,说明《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用途(“备词藻”、“博于文”),揭示其与文学、与作家创作的关系等。呼应第二章编纂目的、编纂思想等内容。第九章主要探讨《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价值问题。《白氏六帖》产生后,自唐至清末、直到近现代,一直有人续补、仿效,历代典籍均对它加以引用,今人也利用它来作注释、考辨、校勘、辑佚等。这是我国类书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从现象深入本质,重点探讨了《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文献价值。第十章从四个方面考察了《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影响:《白氏六帖》在唐代类书中的地位及在两宋的接受情况、《白氏六帖》及其续书对“经书”的征引及影响、“经学类类书”的出现及《白氏六帖》对《诗经》研究的影响、考证《白氏六帖》在11世纪初流入日本的情况。附录分四部分:附录一杨伯喦《臆乘校注》,附录二翻译了日本学者阿部隆一《中国访书志》、《静嘉堂文库宋元版图录·解题》所载《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有关内容,附录三为全文所用图、表信息一览表,附录四为表28:《白氏六帖》及其续书卷次、门类信息对照表。
其他文献
计算成像将计算机视觉与信号处理方法引入到经典成像系统中,通过设计新的成像机制、新的成像光路和新的重构方法,实现对载有场景信息的高维连续光信号进行重构。三维信息重建是计算成像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研究用于三种新型三维成像技术(光场成像、单光子成像和非视域成像)的深度信息重建算法。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重建算法泛化性能差是上述三种成像技术在深度信息重建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建立了
学位
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NH3-SCR)已经被商业应用于消除柴油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Cu-SSZ-13这种菱沸石(Chabasite,CHA)型小孔分子筛因为具有高SCR催化活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又因为具有优异的水热稳定性被实际应用于重型柴油车的尾气处理系统。但是,颗粒捕集器(DPF)布置于SCR催化器之前,颗粒捕集器再生时会让SCR催化器遭受高温水热的环境,导致水热老化,缩短了 S
学位
高能量粒子物理是托卡马克核聚变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高能量粒子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会激发各种类型的不稳定模式。这些不稳定模式被激发起来后又会增强高能量粒子的径向输运,这不利于高能量粒子的约束,导致高能量粒子无法充分加热背景等离子体。鱼骨模不稳定性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m/n=1/1模式。高能量捕获粒子和高能量通行粒子均会激发鱼骨模不稳定性。相较于高能量捕获粒子激发的鱼骨模,对高能量通行粒子激发的鱼骨
学位
目前,微波消融已发展成为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的中流砥柱,其具有加热速度快、加热范围大等优势。鉴于传统的超声和计算机断层成像等医学影像系统引导下的微波消融治疗过程中,难以精准确认肿瘤位置和分辨消融区域边界,以及微波消融中由微波消融天线产生的消融区域与肿瘤形态匹配度低等问题,本论文中我们发挥磁共振成像的高分辨率成像、优越的软组织对比度、可任意方向成像等优势,主要攻克微波消融技术难题,将其运用于磁共振成像系
学位
报纸
目的研究苁蓉精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延髓中PI3K/AKT通路的影响,探讨苁蓉精改善帕金森病相关症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造模成功的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苁蓉精40,80,160 mg·Kg-1·d-1三个剂量组,并设立正常组与假手术组,每组6只;分别给予苁蓉精或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4天。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延髓AKT、PI3K及P-AKT、P-PI3K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
期刊
目的:探讨激励式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于本院行乳腺癌手术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式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希望水平、自我效能感、自我感受负担、应对方式、生存质量,并评价两组患者的干预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
期刊
当机器人具备一系列服务任务所要求的基本能力时,任务规划能够将这些基本能力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智能机器人系统以完成多种任务。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智能体能够在非完全确定的环境中,基于不完整的信息完成任务规划,而且能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灵活地应对环境的变化。随着服务机器人开始进驻开放环境,开放环境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整性,对任务规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任务规划能力仍然是影响服务机器人能
学位
Similar to RCD One(SRO)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蛋白家族,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应对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家族成员可以分成两个亚组,目前对其第一个亚组成员RCD1和SRO1研究较多,且主要集中在参与胁迫响应的机制研究方面,调控光形态建成和衰老等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而第二个亚组成员参与调控发育等功能及机制方面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报道。本论文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对玉米SRO家族第二亚组
学位
<正>癌因性疲乏(Cancer related fatigue,CRF)是乳腺癌患者常见的一种主观感觉。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将CRF定义为一种与癌症或癌症治疗相关的,有关躯体、情感和(或)认知方面的,扰乱机体正常功能的主观、持续、痛苦的疲乏感或疲惫感,与近期的活动量不符,可干扰患者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相关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放化疗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