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类书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围绕某个主题或某部影响力较大的类书,经过时人、后人的不断续作、增补,从而形成了一个系列,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的角度,都可以从分类的角度将这一类书系列看作是一个“类书群”。比如围绕科举目的编纂的类书我们可以称之为“科举类类书”(“经学类类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围绕文学总集《文选》一书形成的系列类书我们可以称之为“《文选》类类书”,围绕姓氏文化形成的类书我们可以称之为“姓氏类类书”,而围绕白居易《白氏六帖》形成的类书我们可以称之为“六帖类”类书,等等。在这些“类书群”中,“六帖类”类书的产生、发展便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白氏六帖》及其续书是“六帖类”类书的核心内容。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唐宋时期的五部书:《白氏六帖》、《新雕白氏六帖添注出经》、《孔氏六帖》、《白孔六帖》、《六帖补》。研究的时间跨度,从成书时间的角度看,涉及唐、宋400年,从影响的角度看,自9世纪中叶《白氏六帖》的产生直至20世纪。从空间角度看,涉及中国和日本(《白氏六帖》在11世纪初流入日本)。目前,从谱系学的观念出发,用“类书群”的视角审视我国类书发展中的具体特点,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付诸阙如,《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研究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全文包括绪论、正文、附录三部分。绪论分三节,主要介绍课题来源、研究旨趣及价值,对《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对相关论文进行述评,并介绍了全文的整体架构、研究方法,对有关问题作了说明。正文共十章。第一章梳理《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名称、版本流传。本章分五节,每一节首先从“正名”的角度梳理唐宋以来版本、目录学著作对《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称谓问题,之后作版本源流的详细考证。解决了版本、目录学著作对这五部书的称呼不一、著录不一、版本源流不清的问题。第二章考证了《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成书时间,考察了编纂目的、编纂思想。第三章解决的是《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编者及编纂背景问题。本章依次考察《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编纂者白居易、晁仲衍、孔传、杨伯喦的生平、仕宦及著述情况。第四章分别介绍《白氏六帖》及其续书在编纂内容上的特点。本章解决的问题是:《白氏六帖》作为抄录之书,抄录了什么内容;《新雕白氏六帖添注出经》是作注之书,注了什么;《孔氏六帖》是仿效之作,续了什么;《六帖补》作为补遗之作,补了什么;《白孔六帖》是合并之书,合并的方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为《白氏六帖》及其续书引书研究,继续考察内容:《白氏六帖》内容上以“经史”为主,引了哪些“经史”?《白氏六帖》的续书引了哪些书?通过引书考,以实证的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为反映400年间《白氏六帖》、《孔氏六帖》在内容、取材上的动态变化情况,本文以《白孔六帖》为例作了引书频次的统计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方法相结合。第六章紧承上章内容,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 400年间《白氏六帖》及其续书体例、结构、卷次、门类的变化情况。第七章第一节考察《白氏六帖》及其续书体例上的问题,后三节重点考察内容上的问题:重复、沿讹、脱文、讹舛等,这些问题有的是类书的胎里病,有的是《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流行病,有的是在编纂、流传、分合过程中产生的毛病。第八章《白氏六帖》及其续书所录文体材料研究,以《白氏六帖》及其续书中的诗、赋、颂、论、诔、箴、铭等十种常用文体材料为例,说明《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用途(“备词藻”、“博于文”),揭示其与文学、与作家创作的关系等。呼应第二章编纂目的、编纂思想等内容。第九章主要探讨《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价值问题。《白氏六帖》产生后,自唐至清末、直到近现代,一直有人续补、仿效,历代典籍均对它加以引用,今人也利用它来作注释、考辨、校勘、辑佚等。这是我国类书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从现象深入本质,重点探讨了《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文献价值。第十章从四个方面考察了《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影响:《白氏六帖》在唐代类书中的地位及在两宋的接受情况、《白氏六帖》及其续书对“经书”的征引及影响、“经学类类书”的出现及《白氏六帖》对《诗经》研究的影响、考证《白氏六帖》在11世纪初流入日本的情况。附录分四部分:附录一杨伯喦《臆乘校注》,附录二翻译了日本学者阿部隆一《中国访书志》、《静嘉堂文库宋元版图录·解题》所载《白氏六帖》及其续书的有关内容,附录三为全文所用图、表信息一览表,附录四为表28:《白氏六帖》及其续书卷次、门类信息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