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设计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lovest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发展已经迈向注重人文品质、生态环境、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新模式,市民出行需要形成“安全便捷”、“健康环保”的新理念。良好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是实现城市和谐发展新模式、促成人们出行新理念的基础。正是基于此认识,本文从构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的现实需要与重要意义出发,梳理了慢行交通景观系统理论渊源,探讨了慢行交通、慢行交通系统、慢行景观等基木概念。在梳理理论界定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兰州市城市形态、地域环境、城市发展等因素系统分析了兰州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现状与问题,考察了兰州市市民出行特征,对兰州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PPU构成与路权分配情况做了抽样调研,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构建兰州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的模式与目标,从微观层面对兰州市慢行交通景观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个等级做了样板式设计。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二章从梳理人车分流系统理论、共享交通理论、新城市主义理论、绿色交通等慢行交通系统景观相关理论入手,解读了哥本哈根慢行系统设计、法国里昂公共自行车系统等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总结了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历程与现状,重点分析了杭州、上海等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论证了慢行交通系统景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提出构建慢行交通系统景观。创建“安全、环保、健康、便捷”交通环境是城市走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必有之路,为建立兰州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章在归纳梳理慢行交通及慢行交通系统景观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慢行交通、慢行交通景观系统、慢行景观等概念。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慢行交通系统景观进行了划分,提出了步行交通时代——单系统慢行交通景观、马车交通时代——双系统慢行交通景观、汽车交通时代——多系统慢行交通景观等三分法。分析总结了常见的慢行交通模式。  第四章从慢行交通景观网路、慢行景观构成、慢行主体等方面对慢行交通系统景观进行了梳理论证。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兰州市慢行方式与环境,借助于调查问卷,对兰州市居民出行时间及行为习惯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兰州市部分路段PPU与路权分配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选择了兰州市有代表性的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记录了不同时段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过数量。在分析调查问卷与PPU构成路权分配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兰州市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居民出行特征,提出了适合兰州市的慢行导向型模式——C模式(慢行导向型(CyclingandPedestrianodcnted),慢行比例大于50‰)”  第五章在分析兰州市区域特征与交通布局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调研对兰州市慢行系统景观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慢行系统景观构建的宏观对策。通过对杭州、上海慢行系统景观分析比较,总结了其对兰州市慢行交通系统景观的借鉴之处。  第六章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兰州市拟建“双轴线多中心”慢行系统模式,并对公共自行车系统、步行系统的构建目标进行了具体论证。从微观层面对兰州市典型路段慢行景观,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从节点、路径、空间景观元素等方面进行设计,并对黄河风情线路慢行系统景观进行了概念规划设计。
其他文献
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和古镇旅游开发的快速推进,使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面临着强大的冲击。千篇一律的旅游古镇的打造抹煞了多样性的地域文化特征,城市化的触角已经延伸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我国建筑能耗呈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建设低能耗建筑已成为当下发展趋势,众所周知,照明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一部分,在建筑中充分利用天然光可有效地降低照明能
学位
古村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近年来,在古村落被快速、大规模地破坏而逐渐消失的背景下,我国正积极开展对古村落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河北蔚县地区古村落的现状令人担忧,蔚县古村
国内旧城更新,尤其是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过程中,常通过引入高端商业、产业或高端消费人群等方式,在街区住房、景观等物质条件提升及街区市政设施、安全设施提高的同时,街
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运量、低能耗的交通运输方式现已逐步在我国的特大城市当中推广,且成为了支撑其正常运作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对于特大城市发展的支撑除了需要对
真实性相关理论是建筑遗产保护的核心理论之一。本文选取一部较为经典的国际遗产保护文献——《实施操作指南》(简称《操作指南》)中对真实性的表述进行研究,探索真实性要素在中
在新型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下,中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片区类型:例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动植物园等,给旅游片区的城中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城市
当代建筑活动中,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地方性的乡土材料,传统结构与营造技艺在经济性和适宜性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冲击,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体现地方建筑的文化特
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和精神财富,见证了社会历史变迁,蕴含了浓重的历史底蕴和地域文脉。文化遗产展示,作为一个相对前沿的研究课题,相关实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起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