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plastic Anemia,AA)是由理化、生物、药物和其他不明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下降、造血微环境损伤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该疾病对患者的危害大,病死率高,治疗疗程长,疗效差,在儿童中尤甚。因此,白再障被发现并报道以来,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从未间断过,但至今依然不是很明了。不过,大多数国内外学者们研究认为免疫异常在再障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集中在T调节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 cell)及Th17细胞的研究上。T调节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增殖能力低,可以通过识别自身抗原来抑制具有潜在伤害性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该细胞可以控制免疫应答强度,维持自身免疫稳定,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head/winged-helix transprcription factor p3,Foxp3)是CD4+CD25+Treg中得以证实的的特异性标记物,对CD4+CD25+Treg的分化发育和发挥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一种新型的T细胞(Th17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也被证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IL-17在发挥作用时往往是与受体结合,而后被激活,可以使一系列的趋化因子、粘附分子和集落刺激因子进行表达或释放,从而影响自身免疫、肿瘤和感染的病理过程。此外,IL-17还能够使人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过程受到抑制。环孢素(Cyclosporine A,CsA)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它能有效的抑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阻断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综上分析,T调节细胞及其细胞因子Foxp3、Th17细胞及IL-17A基因均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环孢素作为免疫抑制剂,或许会对T调节细胞及其细胞因子Foxp3、Th17细胞及IL-17A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我们设计如下实验。目的观察环孢素对慢性再障患儿外周血T调节细胞、Foxp3及IL-17基因的影响,为再障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靶点的寻求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慢性再障的50例患儿,这些患儿均未进行任何治疗,将其随机分为环孢素治疗组及非环孢素治疗组,分别给予治疗6个月。同时收集同期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即研究对象可分三组:CsA治疗组(30例)、非CsA治疗组(20例)和正常对照组(15例)。三组之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患儿T调节细胞(CD4+CD25+CD127lowTreg)在外周血的表达,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oxp3mRNA及IL-17A mRNA在各组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D4+CD25+CD127low Treg表达水平:再障CsA治疗组为(5.31±1.18),明显高于非CsA治疗组(4.56±0.95),接近于正常对照组(5.91±1.51);2.Foxp3mRNA水平:再障CsA治疗组为(1.01±0.26),与对照组(1.17±0.32)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非CsA治疗组(0.79±0.34)则明显低于CsA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3.IL-17A mRNA水平:再障CsA治疗组水平接近对照组,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非CsA治疗组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sA治疗组的表达水平均低于非CsA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环孢素可以促进再障患儿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及Foxp3mRNA表达水平上升;促进IL-17AmRNA水平下降。2.T调节细胞、Foxp3及IL-17参与了再障的发生、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