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积极心理品质调查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rn_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末,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要研究对象为人类的美德与积极力量,致力于激发和培养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提升生活质量。我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加强传统文化中优秀品质的学习对我们是一笔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本研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借鉴中西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访谈及专家学者的意见,为积极心理品质赋予新的内涵,并据此探讨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试图开创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为幸福感研究提供一些借鉴。本文主要包括三个研究部分:研究一是探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研究二是探讨积极心理品质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三是探讨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所示如下:(1)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以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三大主体的思想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方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成果,整合访谈结果及专家意见后,选取七个方面作为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的切入点。构建预测量表,对预测量表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信效度检验,从而获得最终的正式量表。量表一共包括24道题目,七个维度,分别为孝顺、仁慈、正义,廉忠,公平,勇气和创造力。量表的结构清晰,信效度良好,达到了统计学测量标准,可以用于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2)积极心理品质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采用自编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三所大学的学生进行施测,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人口学变量的个别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对传统文化思想认可度高的学生幸福感高于一般学生。说明通过传统文化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或者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加人们的积极情感,提升幸福感。
其他文献
客观评价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工作中代理机构的优势,及高校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现阶段采编业务外包的利弊及解决的方法。
阐述了网络环境的发展对信息资源建设和布局的深远意义,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我国信息资源体系的功能,提出了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
在2013年—2014年出版的基础科学、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中选择15种具有代表性学术期刊,每种期刊统计100篇实验型论文,共统计论文1 500篇,引文21 081篇,通过引文在论文绪论、正
应用人乳头瘤病毒(HPV)通用引物介导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15例结肠癌石蜡包埋病理组织切片中HPVDNA,其中10例呈阳性扩增(阳性率为66.7%)。12例正常结肠组织经上述PCR检测均呈阴性反应。阳性扩增产物经
传统学说囿于西方韦伯"类型学"的研究范式而偏颇地认为:中国古代亲属间财产诉讼调解的准据全是儒家的宗法人伦情理。然而,在私有商品经济刺激、功利思想启蒙、血缘关系淡薄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