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域位于广西南部沿海,具有大片的浅海、滩涂,加之地处北热带区,水温适宜,又有南流江、大风江、茅岭江、北仑河等多条河流常年入海,饵料丰富,是中国著名的渔场,为水产业,尤其是浅海、滩涂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虽然,目前广西北部湾在全国海洋功能区中具有明显生态环境优势,被誉为最后一片洁净海洋,但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不断发展,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上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人口快速增长,环境压力增大,人为破坏影响加大,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加剧,必须对海岸带生态安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通过遥感解译和文献资料收集,对获取到的原始数据和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处理,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三个方面对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生态安全现状进行初步的剖析。以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本框架,结合突变理论,建立包括系统压力、系统状态及系统响应共27个指标的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生态安全的评价模型,以2005年、2010年、2015年为时间节点,以12个县(市)区为评价单元,对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基于遥感解译的基础,提取主要的水体、林地、耕地等生态斑块,并结合评价结果,构建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生态格局。得出以下结论:(1)在研究期间,生态安全总体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的是港口区,其次是钦北区,略有上升的有合浦县、东兴市和灵山县,基本持平的有银海区、防城区、上思县、钦南区和浦北县。(2)2005年,生态安全等级有两个等级,从Ⅳ和Ⅱ级,生态安全等级较高的主要分布在东部,且Ⅱ级的土地面积占比要比Ⅳ级的高;2010年,生态安全等级有四个等级,从Ⅴ至Ⅱ级,生态安全等级较高的主要分布在西部,生态安全等级为Ⅲ级的面积占比较高;2015年,生态安全等级有四个等级,从Ⅴ至Ⅱ级,安全等级分布较为均匀,生态安全等级为Ⅱ和Ⅲ级的面积占比相对较高。(3)生态安全指数变化受系统压力的影响较大,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生态负荷要大于人类为改善生态环境采取的措施成效。通过对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广西北部湾海岸带遥感影像解译,分析近十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动态规律,结合评价结果,提取林地、内陆水体和耕地生态斑块,结合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的保护,协调城镇建设发展需求,构建“3+12+X”的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生态格局,“3”即为以林地生态斑块为主体的高水平分区,以耕地生态斑块为主体的中水平生态分区,以城镇建设用地为主体的低水平分区;“12”即为沿河流及其沿线保护区域形成的7条水系生态廊道、沿主要交通干线绿化带形成的4条交通生态廊道和1条近海生态保护带;“X”即为多个以自然保护区、重点水源为主的生态源地和以生态廊道相交形成的生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