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作为非农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其经济发展伴随着生产密度和要素使用效率由低到高的转变。由经济集聚所导致的密集经济活动能够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且经济密度较大的地区更有利于地区专业化的实施,同时这也会提高当地的生产率。随着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地区聚集,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持续扩张,这在一方面为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提供了支撑,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张势必引致城市就业密度和资本密度的变化,并对城市集聚经济效应产生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密度不仅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密集程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经济效益。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着合理引导城市经济集聚和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型转变的迫切要求。因此,对城市经济密度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经济密度来衡量经济集聚程度,将空间外部性纳入生产函数,并由此构建反映集聚经济效应的生产函数模型,利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6-2010年的相关数据,研究经济集聚程度与城市土地产出率之间的关系。主要考察了劳动集聚和资本集聚对城市土地产出率的贡献,并基于经济集聚具有明显的区位特征的假设前提下,构建了城市区位变量的表达式,将空间区位作为影响城市土地产出率的主要控制变量,比较不同区位条件下城市经济集聚及其影响的表现。同时,本文还引入了城市用地规模、人力资本水平、政府干预力度、经济结构、外资密集度等其他控制变量,以综合分析城市土地产出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资本集聚对城市土地产出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劳动集聚的影响则较弱;与其他因素相反,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与政府干预并不利于城市土地产出率的提升。论文最后就如何解决城市土地产出率现有的问题,以及提高城市土地产出率的途径给出政策建议。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基础理论与模型;第三部分:经济集聚对城市土地产出率影响的理论分析;第四部分:经济集聚对江苏城市土地产出率影响的实证分析:第五部分: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