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能要求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ueli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更深更远。高层建筑不仅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目前,在建筑行业内,对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价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目前研究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最适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该方法的发展及理论应用,并参考规范中的相关规定,通过指标量化抗震性能的评价。通过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拟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确保结构符合“三水准,两阶段”的基本要求。
  随后,运用PKPM和ETABS设计软件对结构进行了在各级震作用下的弹性和弹塑性分析,并基于计算的结果,对比不同软件计算的结果,以及各计算方法的优劣。
  在工程应用的材料中,纤维混凝土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对改善结构的抗震能力具有明显作用,同时,施工操作便捷。本文引入PVA纤维材料,通过OpenSees软件模拟结构体系基于UHTCC的抗震性能,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大小及分布,为UHTCC的抗震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1.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软件模拟,能够分析结构在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性能表现,并验证其满足规范的抗震需求。
  2.采用EPDA&PUSH对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比较两种分析方法的计算效率,发现两种分析方法各有千秋,静力弹塑性分析速度快,但精度差,而动力弹塑性分析耗时长,但精度高。
  3.基于UHTCC对改善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能力,本文模拟分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在基于UHTCC材料下的整体抗震性能,结果表明,结构基于新材料下的地震响应要明显弱于结构基于普通混凝土下的地震响应,且薄弱部位相对集中,为后续优化提供新方向。
  本文依照现行结构设计规范,结合理论分析和模拟,并提出了合理化意见,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其他文献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dar,SAR)自动目标识别(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ATR)是SAR图像解译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真实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大量的实测SAR图像与构建的目标特性库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带来的扩展操作条件(Extended Operating Condition,EOC)成为现阶段SAR目标识别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现有的
基于相位编码的波形优化技术已经成为提高雷达弱小目标探测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以及平台设计不同的相位编码波形,能够有效地减小雷达被发现的概率、抑制距离旁瓣以及提升雷达在强杂波、干扰、多路径等复杂环境下的性能。随着优化理论的不断完善,传统单向的波形设计逐渐开始向着具有环境感知能力和波形在线设计能力的认知波形设计发展。为此,研究快速相位编码波形设计算法不仅对于提高弱小目标检测能力具有重
学位
当前北斗三号基本系统的星座部署任务已经完成,2018年底将正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导航服务。随着以北斗为代表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卫星导航接收机提供定位与测速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弱信号和频繁遮挡等挑战性环境中,不完整的广播星历和观测量会使卫星导航接收机完成定位的时间延长;在弱信号和高动态等挑战性环境中,含有粗差和较大偏差的观测量会使卫星导航接收机测速的稳健性降低
学位
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是由大量分布的自治或半自治的子系统通过网络互联所构成的复杂的大规模系统。由于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方法具有自治性、适应性、稳健性且容易被实现,对于那些结构性能不好和定义不明确的任务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多智能体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复杂系统科学,并已成为研究复杂性科学与复杂的系统的有力工具。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是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的基础,已
岛礁工程建设不仅能够加速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同时对于提升中国国防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岛礁大都远离大陆陆地,其上工程结构不仅面临着防护的设计问题,更时刻遭受到严酷海洋环境的侵蚀破坏,而传统混凝土防护结构抗冲击性能弱、易产生“二次危害”且耐久性差,难以满足岛礁工程结构性能要求。因此,开展基于岛礁环境下工程结构的防护设计及耐久性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以岛礁工程结构实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地铁技术的快速发展,地铁成为中国大城市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武汉作为中国中部沿江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近几年地铁线路的规划和修建得到了较大发展。越江地铁隧道作为连接两岸经济带的重要地下构筑物,在盾构开挖过程中开挖面的稳定以及后期地铁运行隧道的动力特性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为了研究越江隧道静、动力特性问题,并揭示越江隧道建设过程中开挖面土体稳定性以及地铁行车荷载作用
地铁盾构隧道施工会导致周围土体的应力重分布,使土体产生位移,进而对周围建(构)筑物产生影响。基于盾构及既有建(构)筑物安全考虑,研究盾构施工过程中对邻近建(构)筑物的影响有重大工程意义,可以为今后类似地铁施工提供参考。  以深圳地铁九号线向西村站~文锦站为工程背景,根据实测地质资料和工程组织设计资料,运用MidasGTSNX,研究了盾构施工过程中地层的沉降对邻近单桩及群桩的变形影响,并对桩基进行了
在工业化建筑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双重推动下,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工厂应运而生。为了满足装配式建筑对构件产量与生产效率的需求,并尽可能的做到生产资源的节约,为构件工厂引入信息化技术,并应用整个生产周期已经是刻不容缓。工业基础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作为一种基于EXPRESS语言开发的建筑行业计算机数据标准,具有通用性好、支持软件基数大、扩展性强等优点。IFC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路基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边坡的稳定性与否不仅关系着工程建设的平稳进行,也关乎着人类环境问题的持续发展,因此,边坡稳定性问题一直是边坡研究课题的重中之重。然而,边坡失去稳定性到发生破坏的整个过程并非是一瞬间发生,它的发生是从局部到整体依次渐进破坏并形成滑面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边坡整个渐进破坏过程进行研究。针对边坡沿滑面的应力进行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破坏区驱动剪力大于摩阻力
随着地下空间发展的不断加大,基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在地质条件恶劣、周边环境复杂的条件下,超大深基坑的稳定性对于整个支护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及基坑特点,将几种传统的支护结构形式整合起来,组成一种新型复合支护结构。论文以武汉复地汉正街超大深基坑工程为依托,在软土地层及周边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创新采用TRD与双排桩加内支撑及被动区加固的支护方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