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语言学家Danesi(1995)提出概念流利理论,即把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如词汇、语法)与目的语所反映的概念底层结构匹配起来的能力。由于人类思维的隐喻性本质,语言的本质也是隐喻性的,那么要掌握某种语言的概念流利能力意味着能用隐喻推理的方法,用语言思考和表达概念。因此语言教育学家开始把概念流利作为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认为隐喻能力教学可以构建概念流利,提高外语表达的地道性、得体性。现在很多学习英语的学生用母语的词汇和语法,表达目标语的文化概念。尽管他们说的外语语法规范,词汇和语音正确,但是他们仍然使用母语的概念系统进行思维,所以他们说出的第二语言“不地道”。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当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隐喻教学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而造成学生隐喻能力的缺失,无法达到概念流利的程度,对外语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概念流利水平,是目前甚至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如何通过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发展其概念化能力;以及怎样通过提高概念化能力促进学习者语用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同时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研究了如何有效地利用概念流利理论来设置课程、课堂活动、教学过程安排以及教学结果评价方法。最后探讨出通过课堂活动分析根隐喻和派生隐喻的关系,进行母语与目标语的概念系统对比,有效地唤醒学生的概念意识,培养概念化能力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法。本文的实验研究在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英语专业二年级中选取了英语水平相当,人数均为33人的两个完整的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实验组在接受和控制组相同的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额外的隐喻教学内容。此外,笔者还在国内外学者提供的隐喻理论及以设计的隐喻试题基础上,搜集了更多的相关材料,设计出符合被试者英语水平的调查问卷及前测后测试题,并通过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隐喻能力教学法可以提高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升其英语概念化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分析根隐喻展开的母语与目标语概念系统的对比,可以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概念意识。但概念流利的培养还要通过更长时间的系统培训。本论文通过归纳派生隐喻、追溯根隐喻、剖析母语与目标语的概念化差异、进行概念错误分析,探索出培养隐喻能力和概念流利的新型教学活动设计的方法,对概念流利理论的推广和发展,对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做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