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微子振荡及其他低能实验告诉我们,中微子具有非简并的小质量。这是存在超越标准模型新物理的确凿证据。而轻子的味道改变过程则是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类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现象。本文分析了各种模型中树图阶和(或)辐射产生中微子质量的机制,研究了某些模型中的轻子味破坏过程和其他低能效应。首先,我们讨论了只引入一个新轻子三重态的最简type-Ⅲ seesaw模型。此模型的四个中微子中只有两个具有树图阶的非零质量,而另外两个中微子质量则是通过双圈辐射修正产生。我们计算发现,如果想要重轻子可以被LHC实验发现,辐射产生的中微子质量将小到无法满足振荡实验的要求。而想要模型不被中微子振荡实验排除,新粒子的能标将会达到大统一理论的标度。这说明最简type-Ⅲ seesaw模型除了能够给出正确的中微子质量,其他的低能过程将无法被实验所探测。接着我们在一个重中微子质量在电弱能标的模型中研究了肛子的稀有衰变过程。其结果是,在大部分情况下μ→eγ的衰变分支比总是比u→eee的小约三个数量级。但是仍存在部分参数空间可以使得μ→eγ过程达到下一代实验的探测精度。特别的,当μ→eγ过程大部分来自轻中微子的贡献时,该过程将代替μ→eee成为轻子混合矩阵的幺正性破坏程度的更强约束。最后,我们研究了单圈辐射修正产生中微子质量的色八重态模型。由于该模型中的新粒子参与强相互作用,其很有可能在强子对撞机实验中被探测到。我们分析了此模型的味结构并且给出了一个恰当的参数化方案。在此方案下我们计算了μ轻子和γ轻子的辐射和纯轻的稀有衰变过程。由于实验对μ子的稀有衰变过程限制很强,使得总体上来讲丁子的稀有衰变过程远远无法达到当前实验的探测精度。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参数空间,在保持带色荷粒子与标准模型轻子之间的耦合强度不变的前提下,μ子衰变过程会因为新粒子贡献之间的干涉相消而显著压低。这时某些γ子衰变过程可以接近甚至达到现有实验的探测水平。这也正是模型参数空间中与对撞机物理相关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