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接受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的病人,进行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统计分析,并使用FACT-BL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为进一步研究原位尿流改道术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以来68例因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使用FACT-BL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全部68例患者接受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并全部获得长期随访。患者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60.34±9.43岁。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均康复出院。在完成随访的68例患者中,出现早期并发症10例(14.71%),出现晚期并发症 11 例(17. 64%);术前术后血清 Cr 对比(t=1.305, P=0.196),BUN 对比(t=0.358,P=0.764),二者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K+对比(t=1.347,P=0.169),Na+对比(t=-1.748, P=0.144), Ca+对比(t=1.097, P=0.319 ),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C1-对比(t=-4.701,P=0.00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加强排尿功能训练,随访1年,白天可控排尿56例(93. 33%),20例出现夜间尿失禁(33. 33%);术后6个月,新膀胱容量(365.02±45.11)ml,最大尿流率(14.36±1.41)ml/s,残余尿量(26.01±8. 10) ml;术后随访 12 个月,FACT-BL 总分 124. 8± 13. 4。[结论]经过1年的随访,原位新膀胱患者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白天与夜间的控尿率均可达到日常生活的要求,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情况较少,上尿路功能恢复良好,新膀胱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储尿、排尿功能。原位新膀胱术既保存了身体外观上的完整性,又接近于正常膀胱生理特性,明显地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