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抒情诗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特殊的一部分,从20年代发轫至今,已近百年历史,它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导致的诗歌畸变都是中国诗歌史无法回避的现实,而学界对此也产生了诸多不一的评价与看法。政治抒情诗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与文学体制的催生下走上一条独特的发展轨迹,即在尚未完成新诗建设的基础之上,便承担起了政治革命的任务,使诗歌从开始就呈现出了较五四新诗更为复杂的“非诗”问题。 关于20-50年代政治抒情诗的“非诗”问题,可以说一直是围绕在诗性与政治性之间相互纠缠与作用之下生发并逐步深化的,因此本文也试图将此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在界定“非诗”概念及政治抒情诗“非诗”特殊性的基础之上对20-50年代意识形态化书写要求之下所创作出的政治抒情诗呈现出的“非诗”问题进行研究。而由于国内政治环境的复杂多变和新政权最终建立之后文学制度的严苛,使政治抒情诗的“非诗”问题在建国前的30年与建国后的20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表征。虽然两者的“非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血缘关系上的承接和延续,但是显然建国后20年政治抒情诗的“非诗”问题更加的严峻。而在建国前政治抒情诗漫长发展的30年历程中,包括普罗诗派、中国诗歌会、晋察冀诗派等在内的诗歌流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非诗”问题,本文将会以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进行比较阐述。需要指出的是,在近50年政治抒情诗的发展中,众多的诗人为了规避和匡正诗歌中存在的“非诗”问题,一直进行着努力的尝试,并且在相应的历史时期内取得了短暂的成就。 “非诗”问题,是诗歌变革和发展过程中如影随形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诗歌的革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力,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诗歌被逐步职能化等原因的推动,诗歌尤其是政治抒情诗,愈加产生了诸多违背诗学理念和精神的“怪胎”。因此,对于如何处理政治性与诗性、传统与现代、自守与开放、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就成为了当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关键。而面对历史的教训,从内心的情感出发来把握历史与现实的重大问题,让政治抒情诗能够自觉承担历史与现实的使命,才应该是当代政治抒情诗理性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