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登革热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及中药治疗普通型登革热的临床疗效,以期缩短退热时间、病程等,缓解临床症状,观察其疗效、适用范围及安全性,以便为以后制定规范化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诊疗方案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提高中医药整体救治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普通型登革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解热镇痛、液体疗法等),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经过辨证,予以相应的中药治疗,其中中医证型及所用方药均由我院登革热专家组制定。观察两组患者在退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病程、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中医症状体征改善等方面的差异,并监测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等。结果:中医证型分布主要以湿热阻遏证(77例)、卫气同病证(69例)为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前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等方面,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平均热退时间、住院时间、病程、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中医症状体征评分等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体征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体征评分经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标比较,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中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其中白细胞最低者为0.88×10e9/L,血小板最低者为11×10e9/L;11例患者出现轻度肾功能损伤,4例患者出现心酶异常;患者中约有一半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88例),仅次于血液系统损害,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比较,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同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普通型登革热患者中中医证型分布主要以湿热阻遏证和卫气同病证为主,为指导中医药治疗提供了辨证依据。中药治疗在减少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缩短病程,缓解临床症状及促进血常规恢复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组(P<0.05),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中药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说明中药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临床中值得推广。部分患者合并有肝肾、心酶等异常,肾功能、心酶异常者经治疗,出院时基本恢复;肝损害者出院时大多未恢复,可能与患者在病程中服用解热镇痛药、病毒直接损失肝细胞及病毒感染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导致的变态反应等有关,但具体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