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作为一种轻质高性能结构材料,因较低的制造成本、轻量化,同时具有高模量、高强度和良好的耐磨性等特点,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然而,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强塑性不可兼得的难题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提高纳米颗粒体积分数或调控制备工艺在铝基体中引入孪晶或许是解决铝基复合材料强塑性不可兼得的有效方法。然而,高体积分数纳米颗粒易团聚问题和铝基体较高的层错能不利于孪晶形成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作为一种轻质高性能结构材料,因较低的制造成本、轻量化,同时具有高模量、高强度和良好的耐磨性等特点,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然而,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强塑性不可兼得的难题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提高纳米颗粒体积分数或调控制备工艺在铝基体中引入孪晶或许是解决铝基复合材料强塑性不可兼得的有效方法。然而,高体积分数纳米颗粒易团聚问题和铝基体较高的层错能不利于孪晶形成等,使得相关复合材料难以制备相关研究较少。因此,研究高体积分数纳米颗粒均匀分散的铝基复合材料或含有宏观孪晶的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力学性能和变形机制很有意义。本文采用高能球磨法结合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高体积分数纳米Al2O3/Al复合材料和含有宏观孪晶的Al2O3/Al复合材料,分别研究了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变形机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高体积分数纳米Al2O3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纳米Al2O3颗粒在铝基体中分散均匀,颗粒间距为纳米级;随着Al2O3颗粒体积分数增大,复合材料的晶粒尺寸先减小后增大,位错密度先增大后减小。2.研究了高体积分数纳米Al2O3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纳米Al2O3颗粒体积分数增大,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提升明显,其中15vol.%-Al2O3/Al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为741 MPa,同时具有23%的失效应变,失效方式也由脆性-韧性混合断裂转变为脆性断裂。3.研究了高体积分数纳米Al2O3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变形机制。结果表明:细晶强化、载荷传递强化、热失配强化和Orowan强化对复合材料压缩强度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当Al2O3颗粒体积分数达到15vol.%时,复合材料中实际位错密度远低于因热失配强化产生位错密度的理论值;复合材料的变形过程由纳米Al2O3颗粒与位错的相互作用主导,位错会在Al2O3颗粒周围堆积。4.研究了纳米Al2O3颗粒和孪晶协同对Al2O3/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制备温度升高,复合材料中Al2O3颗粒含量增多;当制备温度达到610℃时,复合材料中开始形成宏观孪晶,随着制备温度进一步升高,孪晶含量增多。5.研究了纳米Al2O3颗粒和孪晶协同对Al2O3/Al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强化机制影响。结果表明:孪晶的存在能大幅提升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并维持较好的塑性,随着孪晶含量增加,复合材料强度显著提升;纳米Al2O3颗粒对位错的钉扎作用和孪晶对位错运动的阻碍是复合材料强度提升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的BIM技术应用与装配式建筑推广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随之而来的是BIM技术应用所面临的建模成本高、利用率低、行业观念不适应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的背景下,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施工阶段是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落地阶段,需要的时间多,投入的资金大,是实现项目价值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BIM技术的应用,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检验BIM技
多端柔性直流系统具有潮流控制灵活、供电可靠性高、换流站的建设投资相对较低等优势,是一种实现大规模清洁能源并网与传输的有效手段,也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因其低阻抗特性,在直流线路发生故障后,故障电流在极短时间内即远超额定电流,上升速率极快,致使换流站闭锁、停运。故障期间,多个换流站均向故障点注入故障电流。多端柔性直流系统的故障特性分析以及继电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围绕多端柔性直流系统故
随着人们对各种基于位置的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定位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线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难免会遇见各种障碍物,导致信号无法以视距(LOS,Line-of-Sight)传播直接到达定位接收机。信号经过反射或折射等非视距(NLOS,Non-Line-of-Sight)传播到达定位接收机,会造成到达时间(TOA,Time of Arriva
近年来,铁路建设发展迅速,铁路运输也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公众对铁路运输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列车的正点率也越来越关注,确保列车的正点率也成为了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之一。列车一旦出现晚点,不仅会对旅客造成影响,还会降低线路的运输效率,给铁路运输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能够更加合理的进行晚点控制,更好的协调列车有序运行,更快的减小晚点的影响范围,本文基于英国西海岸主线的列车运行实际数
滚动轴承作为旋转机械的核心部件之一,一旦发生故障,轻则造成设备无法正常运转,重则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分析滚动轴承的振动信号,预判滚动轴承故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已成为热点。本文以滚动轴承为研究对象,在一维时域振动信号的基础上,针对实际生产环境下数据样本较少、故障信号有噪声且微弱的问题,研究了在不同环境下的深度神经网络
目的:基于酿酒酵母表面展示技术构建COVID-19口服候选疫苗,并对其诱发的免疫应答进行分析。方法:以SARS-Co V-2的S基因(基因库编号:MN908947)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的目的基因RBD。利用NheⅠ/Eco RⅠ对RBD基因和表达质粒p YD1进行双酶切,通过T4 DNA连接酶连接后获得重组质粒p YD1-RBD。将p YD1-RBD转化至感受态E.coli DH5α,经PCR
当前铁路线路方案设计与决策主要考虑地形地质、经济、技术、环境等因素,较少考虑车辆-线路动力问题,而不良的车线动力作用会加剧车辆对线路的破坏,甚至影响行车安全性和平稳性。因此,在优选线路设计方案时,应尽可能选择车线动力作用较小的方案。然而,铁路线路一般里程较长,建模工作量大且计算效率不高,限制了动力学分析方法在线路方案比选阶段的应用。为此,本文针对线路设计参数,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建立车线动力学性能预测
近几年来具有低免疫原性、固有的肿瘤嗜性和迁移特性的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在再生医学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药物递送载体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本研究将DTX胶束化,提升细胞的摄取效率,同时通过低氧预处理来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归巢相关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基于现较公认的归巢机制C-X-C趋化因子受体4型(CXCR4)/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轴,通过上
引力波的发现标志着粒子天体物理的新纪元被开启,同时获得了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说明了探测引力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计并发射GECAM卫星(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该卫星主要负责探索一类特殊的引力波--伽马暴。因此对该卫星探测到的信息分析研究和对外发布的软件系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伽马暴触发暴发数据管理系统,其承担GECAM科学应用总系
背景: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再灌注措施的发展和应用以及胸痛中心的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救治效率得到提高,患者预后得以改善。然而,尽管按照指南要求进行规范诊疗,部分ACS患者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和心源性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风险依然较高。已有研究表明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是ACS患者MACCE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