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口径金属波纹软管旋压/辊压机械成型理论及工艺研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波纹管是一种具有横向波纹的圆柱形薄壁弹性壳体,拥有良好的弯曲特性,在石化、汽车、钢铁、制冷温控、航空航天等相关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针对不同口径和长度的金属波纹的生产制造,目前主要有液压胀形、机械胀形、橡胶胀形和机械成型等工艺型式。其中,旋压/辊压连续机械成型工艺,因具有成型效率高、质量好、长度大的优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尚无法实现直径大于20mm高品质波纹管旋压/辊压连续成型,小口径波纹管的相关成型设备和模具也主要依靠进口,工艺理论尚不掌握。为实现中口径及以上波纹管旋压/辊压成型技术自主化,亟待弄清设备结构、模具和成型工艺参数对波纹管成型过程的影响规律。为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基于国内某厂波纹管生产线,分析了旋压/辊压连续机械成型工艺流程、成型原理和波纹管壁厚演变规律,初步建立了模具参数与波纹管受力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了旋压和辊压独立成型工序有限元分析模型,再现实际成型过程。分析模具尺寸参数、成型工艺参数和管坯结构参数对成型后波纹管壁厚、回弹、应力变化的影响关系,探究模具最优尺寸参数。其后,建立旋压/辊压联合成型有限元模型,模拟验证三道次旋压与一道次辊压联合成型的可行性,优化各道次成型工艺参数及模具匹配关系,并分析管坯在各道次成型过程的相互影响和遗传特性,为中型口径波纹管成型后质量变化提供预期指导。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设计完成旋压成型实验装置,通过实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拟方法以及模拟数据的准确性。本研究内容可为中型口径波纹管旋压/辊压机械成型模具及成型设备设计、成型工艺分析、道次配合关系确定等成型过程关键参数确定和成型理论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为有效获取中小城市公交乘客出行信息,挖掘其出行特征,基于公交乘客IC卡数据、稀疏GPS数据和公交站点位置信息等数据,提出一种公交乘客上下车站点推算方法。首先,通过内插法补齐稀疏GPS数据并与公交站点经纬度匹配获得车辆到站时刻,进而匹配乘客的IC卡刷卡时刻,识别乘客上车站点;然后,根据出行链理论划分不同公交出行链,结合乘客出行假设和公交站点特征简化推算过程,获得不同乘客类型公交出行链的下车站点;最后
天然气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近几年,天然气无缝管道逐步向着大口径、大壁厚、高钢级趋势发展。为了满足天然气管道长距离、高质量的输送要求,高纲级管线钢的研发与应用势在必行。目前我国X80钢级的无缝钢管生产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斜轧穿孔是生产无缝钢管最重要的工序之一。目前斜轧穿孔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调整往往要依据经验,论文以某公司最新研发的X80管线钢为基础,针对该公司所提出的管坯参数为Φ1000mm×3
TP304不锈钢毛细管,因其自身具备良好的低温强度、耐腐蚀性、表面光整度、热加工性而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微型元器件等领域,企业生产为满足大批量、高效率的特点往往采取冷拉伸工艺,然而在毛细管塑性拉伸过程中,由于微观尺寸各向异性、加工硬化等特点,极易在冷拉伸的过程中出现如:应力集中产生断裂、表面褶皱、损伤等不利因素,而在拉伸过程中通入适当参数的脉冲电流可以有效改善毛细管的塑性变形,促进微观状态下的位错
在大型零部件、装配精度要求高、中等批量的装配工况条件下,如飞机、动车的零部件的装配,由于装配空间狭窄,检测装置无法测量到装配点,导致自动化、智能化装配无法实现。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六自由度高精度智能装配设备原型方案,该方案采用间接测量方法实现对装配点检测,并根据该方案设计一款智能装配示范平台,研发控制系统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集成控制功能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一种间接测量方法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洋资源的探索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和能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开发和利用还处于早中期阶段。厚壁埋弧焊管作为海洋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其焊缝处残余应力的分布不仅影响着埋弧焊管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将成为深海资源开发运输的安全隐患。在对埋弧焊管热处理时,若只针对焊缝区域进行感应加热,焊缝处热量的瞬间大量输入,就会产生难以控制温度分布,焊缝处周向温度梯度偏大,导致残余应力
海工钢作为海洋工程装备的关键材料,广泛应用于海洋石油平台、油气输送管道以及海洋船舶等海工装备。在恶劣的海洋工况下,海工装备在服役过程中会同时承受海流、风浪、海底地震、低温等自然力的侵蚀和破坏。随着海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逐渐迈向深海和极地地区,研制高强度、厚规格、易焊接、并具有良好耐蚀性能的海工钢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海工钢力学性能,本文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Mo、Sn海工钢热变形过程中的
随着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生产线在经历着智能化的升级,智能化的生产线需要并入更多的识别、工艺决策、质量反馈等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控制方法。在冲压生产线上板材在线识别是后续生产工艺规划的前提和质量控制基础,因此摆脱现在一些试验室下的测试方法,给出基于在线数据的性能识别方法对冲压线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弯曲和胀形两种变形逆向识别材料参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
本文重点研究了镁带轧制过程中的换热机制及接触换热系数变化规律,分析了镁带轧制变形区温度与轧制工艺参数的关系,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较薄规格镁带轧制温度制度,以对镁带轧制温度进行最优控制。首先,基于稳态热流法,搭建了适用于镁合金的接触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对AZ31B镁合金的接触换热系数进行了多工况测量,主要研究了界面间接触换热系数随表面粗糙度、界面应力以及界面平均温度变化规律。通过CO
镁合金在低于再结晶温度以下的轧制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量孪晶和严重的基面织构,这导致了其强烈的力学各向异性,甚至在轧制过程中出现断裂,变形机制复杂。与传统镁合金加工工艺相比,引入脉冲电流可有效降低金属变形抗力,提高其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尤其适用难变形金属。本文从镁合金轧后产生的各向异性现象和微观变形机制出发,探索镁合金电致塑性箔带轧制成形工艺。首先,基于不同条件的单轴拉伸实验,研究了电脉冲参数对预轧制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自由锻造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型锻件的主要生产手段。锻造操作机主要用于完成自由锻造工件的夹持和进给等操作,包括单操作机锻造生产模式和双操作机锻造生产模式。在锻造生产过程中,锻件因变形产生的变形抗力以及双机运动不协调导致的耦合力等外力作用都将传递到操作机本体上,导致锻件形变方向发生改变,甚至操作机本体发生破坏失效,这就需要控制系统引入主动力控提供必要的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