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感是对社会孤立状态的主观感受,是个人在社会需要特别是人际关系的质量未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苦闷心境。在当前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下,孤独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感受。研究表明,在未成年人群中有80%的人表示他们有时会感到孤独,在65岁以上人群中有40%的人报告了这种感受。一般情况下,孤独的感受可以驱使人们增强社会交往的动机,以缓解孤独带来的负性情绪。但对于人群中约15%到30%的人而言,孤独感是一种持久的慢性状态。长期的孤独心境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孤独会增加抑郁症状表现,提高对负性社会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主观幸福感,减弱执行功能。其中,孤独和抑郁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研究表明,孤独是引发抑郁情绪的一个独立的风险因子。孤独对抑郁的影响可能受到其他变量的调节。在行为层面上,孤独感和抑郁的关系可能受到人格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格与孤独感、抑郁症状表现都有关联。人格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结构组织,是反映是个体差异的综合指标。人格会影响人的压力感受性和压力事件的应对方式,因此有可能对孤独和抑郁的相关性起到调节作用。在神经遗传水平上,基因多态性和大脑结构的个体差异也可能调节孤独对抑郁的作用。孤独的易感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特质,而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神经影像研究发现孤独感与灰质密度有关,并且影响社会刺激加工中的脑部活动水平。在动物研究中发现,社会孤立与抑郁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水平的降低有关,提示BDNF基因可以为研究孤独和抑郁易感性的神经遗传基础的一个候选基因。BDNF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分泌,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的生存、生长、分化、突触连接以及轴突的髓鞘化起重要作用。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会影响活动诱发的BDNF细胞外分泌水平,因而影响神经可塑性。其Met基因型与认知功能减弱及抑郁情绪增加有关,同时也与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病有关,包括抑郁症。在影像研究中也已发现Met基因型与大脑灰白质结构的变化有关联。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测量方法考察了人格对孤独感和抑郁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再利用神经影像方法探讨了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对孤独感与白质微结构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最后分析了不同基因型下孤独感相关的白质结构和抑郁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用问卷测量了被试的孤独感、人格特质、抑郁情况。经过分析发现,孤独感和抑郁得分显著相关,且和神经质正相关,和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及责任心均表现出负相关。通过调节模型分析发现,神经质和开放性可以显著调节孤独感和抑郁的相关。其中,神经质越高,孤独感和抑郁之间的正相关越高;开放性越高,孤独感和抑郁之间的正相关越弱。研究二首先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方法探测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对孤独感与白质纤维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表明孤独感与白质FA之间的相关受到BDNF基因型的调节,交互效应显著的白质纤维包括上纵束,胼胝体及右侧冠状束。具体地,在Met基因型携带组内白质FA值与孤独感负相关,在Val/Val基因型组内白质FA与孤独感为正相关。将交互作用显著的纤维的FA提取出来与抑郁得分的相关分析发现,在Met型携带者组内,孤独感相关的白质纤维FA值和抑郁得分显著负相关,而在Val/Val组内相关不显著。进一步通过中介分析发现,BDNF基因Met型组内孤独感可以中介孤独相关的白质纤维FA值和抑郁之间的相关。综上所述,孤独感对抑郁的影响受到人格和神经遗传因素的调节。在行为上,人格中的神经质和开放性可以影响孤独感和抑郁之间的相关。在孤独的个体中,高神经质可作为风险因子引发更多的抑郁症状;高开放性可以作为缓冲因子,高开放性个体身上孤独并不明显带来抑郁症状的提高。在神经遗传层面上,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的调节了孤独与白质纤维微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时在Met携带组内发现孤独的微结构区域和抑郁症状有关。Met基因型可能是孤独和抑郁易感性的一个遗传风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