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祆教源于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却是区别于琐罗亚斯德教的一个教派。世纪之交发现的几座带有明显祆教艺术特色的土葬墓中的美术遗存,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祆教美术的重要依据。为何祆教文化可以在几千年后重现风采,她到底如何在浩瀚的汉文化之林中屹立,又为何被湮没于汉文化之中,成为一个困惑。借鉴文学理论中“互文性”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析。以祆教美术图式图式为出发点,从宗教、经济、社会生活三方面,对中国古代祆教美术在“虞弘墓祆神与阿胡拉·马兹达”“鱼马兽与卡拉鱼”“运载工具的从驼到牛”“虞弘墓中的胡腾舞”“从盛骨瓮到中式石棺”的互文性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其自身的价值及其当下的意义进行思考。从而得出结论,源于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诸多样式的中国古代祆教美术,却在与汉文化的接触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和价值系统,并最终融入到博大的汉文化体系当中。同时,也正是因为西域文化的加入,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才更加的丰腴。二者得到了互文式的彰显。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在接受外来文化、艺术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应该汲取外来文化中于本民族文化有益的部分,即其最有价值的部分,同时也要注意坚持自身有价值的部分、不否定自身价值。使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具有独立、平等的话语权,才能最终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更为丰满的、经过重构的本民族文化、艺术系统。祆教文化之于汉文化,经历了“胡化”到“汉化”的过程,而当代之中国文化之于西方文化,也正处于“西化”的过程中。倘此时国人能意识到此时机的危坠,并坚持、承传、自救、对话、确立,恐怕“中国化”之日将不远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