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价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应用CHOP方案化疗药物各周期的左心房构型及功能变化情况,为临床对采用CHOP方案化疗的淋巴瘤患者早期心肌毒性的发现及化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8月来我院血液内科明确初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需要采用标准CHOP方案化疗的患者共28例,所有初诊病人均需在化疗前(累积剂量0mg/m2)接受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及2D-STI技术检查。通过2DE测量左心室舒缩功能指标:LVEF、SV、E/A、E/e,、Tei指数;左心房整体功能指标:LAVmin、LAVmax、LAVp,计算LAEF、LAAEF和LAPEF。通过2D-STI技术采集左心房5个壁(侧壁、房间隔、前壁、下壁及后壁)不同节段(基底段、中段及房顶段)不同时期的(收缩期、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的峰值应变率SRs、SRe、SRa。然后分别在化疗第2周期(累计剂量100mg/m2)、第4周期(累计剂量200mg/m2)、第6周期(累计剂量300mg/m2)后均对病人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上述各种指标,比较化疗前及化疗各周期各指标的变化情况,以此评估淋巴瘤患者在化疗前及化疗各周期左心室及左心房功能变化,寻找能早期反映蒽环类药物对心肌毒性的敏感指标。结果:(1)本研究中DLBCL患者在化疗前及化疗各周期4组之间的身高、体重及心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DE检查中左心室舒张收缩功能的指标:LVEF、SV、E/A、E/e,、Tei指数在化疗前及化疗各周期4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DE中检查左心房整体功能指标:LAEF、LAAEF、LAPEF在化疗前及化疗各周期4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LAPEF进行组间两两之间比较发现DLBCL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第6周期两组之间的LAPEF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化疗周期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2D-STI技术检查左心房节段功能指标:左心房各节段的SRe、SRa、SRs在整个化疗周期中随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1.在化疗第2周期房间隔(基底段、中段)SRe要明显低于化疗前;化疗第4周期除外下壁房顶段,左心房余节段SRe要明显低于化疗前;化疗第6周期左心房各节段SRe都明显低于化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化疗第2周期左心房各节段SRa与化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四周期房间隔(基底段、中段)、下壁中段和侧壁中段SRa与化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6周期除外左心房后壁房顶段,左心房余节段的SRa与化疗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化疗第2周期左心房各节段SRs与化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4周期除外下壁房顶段、后壁房顶段,左心房余节段的SRs与化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6周期左心房各节段的SRs与化疗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D-STI技术能够早期反映左心房节段功能的变化,可以应用于蒽环类药物对DLBCL患者心肌毒性的早期监测。2.2D-STI中SRe、SRa、SRs指标在化疗早期均出现明显下降,其中以SRe出现下降的时间最早,因此SRe、SRa、SRs可作为早期监测蒽环类药物对左心房心肌毒性的敏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