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言志赋概论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ding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志赋其实是两汉文人思想抱负的书面表达。但两汉400余年来,文人在繁盛帝国的强大压力下,大多忽视自我的存在,因而他们所抒发的抱负多是关于政教得失的。他们的抱负反映在赋——当时风靡全国的文体形式上,就是所谓言志赋。严格来说,言志赋出现在东汉。崔篆写出了第一篇题目含“志”的赋——《慰志赋》。这篇赋被认为是言志赋的真正开端。之后有冯衍《显志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等继起篇章。但这并不能说明之前就没有言志赋作品出现,如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言志赋,只是没有冠以“志”的名称。在两汉,写赋家之志而未冠“志”之称的情况,并不少见。那么这么多言志赋作品中,文人的情感是怎样的呢?随着社会状况的起起落落,他们的创作有什么变化?在两汉的地位怎样?对后世有什么影响?通过对言志赋的研究,我们试图揭开这层面纱。前人对言志赋作为一个类别的关注度不高,清以前没有见到相关著作;大多是就某一篇单独评价,如刘熙载《艺概·赋概》、胡应麟《诗薮》。之后论家对其有了一定的关注,也没有专门研究,只是作为全书的一个部分,进行简单的分析。不少论文倒有所触及,却冠以“士不遇”、“抒情”等题目,或有失偏颇或不够严谨。我们认为,两汉文人表达关于政教得失的个人抱负、人生理想、情感倾向的赋都应该属于“言志赋”,这同“抒情赋”有一定的区别。这些赋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鉴于以上考虑,本文分为四章:首章分为两节,第一节辨析何为言志,言志出处以及它的具体内涵,继而对言志赋的产生情况进行了一番阐述。在明晓这些基本概念后,第二节把两汉的的言志赋一一列出,并在篇章取舍、分类等方面进行辨析,作出说明。次章从微观讨论、分析。我们首先把言志赋从文体上分为骚体和散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骚体按内容分为“代言类”、“哀吊类”、“士不遇类”和“述行类”,将散体分为“直抒情志”、“解疑表志”、“借物喻志”,分析各类中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比较各时期的典型作品,进而理清言志赋通用的表达方式。比如,言志赋中存在的蹈袭模拟的现象,我们对此进行了阐述。三章着重从宏观进行分析,主要以时间为线。我们首先分析言志赋之所以在两汉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原因,继而将两汉分为三个典型时期:西汉前中期,西汉后期及东汉初期,东汉中后期。然后对这三个时期内言志赋的创作概况纵向阐述,将这一脉络打通;在此基瓷辖泻嵯虮冉?将每个时期内言志赋的特点、发展情况进行梳理。通过本章的描述,言志赋在两汉的发展便可勾勒出大致的轮廓。末章着重讨论两个问题:言志赋在400余年的时间里,同汉大赋相始终,它的生存状况怎样,我们很感兴趣;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是我们关注的第二个问题。
其他文献
托举动作是构成竞技健美操集体成套动作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集体项目的一个重要标志,体现着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的特色。从我国参加世界锦标赛比赛来看,集体项目是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周立波是一位特殊的作家。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他对新政权下的乡村秩序问题进行了持久的关注与探索。从其文学创作生涯的起始到终止,他都在不断地思考这
在对张炜小说文本和既成研究成果进行反复研读的基础上,文章抓住人物的生存、人物形象的内在联系等被忽略或者涉及较少的问题,深入开掘,以社会转型期的人文境域为现实基础,以
孙犁的小说文本,是在多重话语成分的冲突、矛盾中生成的。忧患意识,使他以“大我”为视角,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关注社会现实。从“五四”继承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从人
吕温是中唐政坛瞩目的人物,积极参与了永贞革新的前期准备工作,是王叔文集团的中坚人物之一。因出使吐蕃,未参与永贞革新而免遭贬谪,但在弹劾李吉甫事中终被贬官远州。史书对
LED灯因为稳定性高、无污染、效率好等优势已经成为新一代的照明光源。文中基于PWM技术调光技术,采用TL494芯片,设计一种了实用的LED调光电路。实验证明,所设计的LED调光技术
尤凤伟是一个注重表现人的生存状态的作家,他在2008年之前主要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中国一九五七》、《泥鳅》、《色》。这三部长篇小说中的生存困境是非“常态”下的生存困
鲁迅的诗歌虽然无法与他的小说、杂文相提并论,但因其诗论言语的扑朔迷离和诗歌创作态度的犹疑,显示出其独特的意义。鲁迅整个诗作可以粗分为旧体诗和新诗,诗歌形式呈现出由
宋代镇江词作为镇江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镇江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在两宋时期的发展与变迁,也体现出词在特殊地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文学和文化特色,因此具
《庚己编》是明代正德年间苏州作家陆粲的文言小说集。陆粲生于明弘治七年(1494),卒于嘉靖三十年(1552),是嘉靖五年(1526)进士。其一生经历了长洲读书、在京任职、谪迁外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