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恒定的体温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持续稳定地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增强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机体在体温调节机制的调控下,使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处于平衡,即体热平衡,维持正常的体温。如果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就会升高;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则体温就会下降,直到产热量与散热量重新取得平衡时,才会使体温稳定在新的水平。然而低体温却成为危害病人麻醉手术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导致病人出现围术期低体温的因素有很多:如病人自身因素,麻醉药物的影响,环境因素,手术种类,输血、输液以及大量冲洗液的使用等。围术期低体温会给病人带来许多危害:如麻醉苏醒时间增长,术中出血量增多,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增加,酸碱平衡失调,呼吸、循环、神经系统并发症增多,术后寒颤、发热发生率增加,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如何加强术中体温监测,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成为临床麻醉研究的热点。充气式保温毯依靠温暖气流在病人肌肤间形成特有的暖流层,使病人始终处于温暖环境中,有效地阻止了机体总热量的散失。本文拟观察胃癌根治术病人围术期采用充气式保温毯预防低体温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间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病人100例,ASA Ⅰ~Ⅱ级,男64例,女36例,年龄45-72岁,体重指数20-25,手术时间均在3小时以上。随机分为保温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将室温调节至26°C,所有输液和冲洗液保持室温。病人进入手术室后(TO),测量鼻咽温,于鼻咽表麻后置入鼻咽温监测探头,鼻咽温探头自鼻腔插入约10-12cm。并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建立静脉通路,静注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1。保温组病人入室后用充气式保温毯覆盖下半身,范围为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以下,调节充气温度为40°C,而对照组病人常规处理。两组病人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mg·kg-1,顺阿曲库铵0.2mg·kg-1,依托咪酯0.2mg·kg-1,舒芬太尼0.5μg·kg-1。面罩通气3分钟后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调整呼吸机参数:呼吸频率10-12次·mmin-1,潮气量8-10mg·kg-1,吸呼比1:2,氧流量2.0L·min-1,根据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5~45mmHg之间)调节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两组病人术中均以恒定速度泵入丙泊酚8~12mg·kg-1·h-1,在手术结束前10分钟时,停止丙泊酚的泵入。间断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1mg·kg-1,当手术结束前半小时时,停止注射顺阿曲库铵。手术过程中必要时追加舒芬太尼0.1μg·kg-1。当病人出现吞咽或呛咳后,给予新斯的明lmg。术中如果需要输血,将血液置于恒温箱15分钟后,再输入病人体内。记录采集病人入室后(TO)以及麻醉诱导后30min (T1)、60min (T2)、90min (T3)、120min(T4)、150min(T5)、180min(T6)和手术结束(T7)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鼻咽温度变化。观察记录病人术中出血量。记录病人苏醒时间及有无寒颤,其中苏醒时间为从手术结束至病人Steward苏醒评分达到4分所用的时间。术后观察记录病人有无发热及术后住院天数,其中发热指标为体温在37.4°C以上。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室后(TO)测量鼻咽温,两组病人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麻醉诱导后30min (T1)体温与入室后(TO)体温相比,两组病人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病人手术结束时(T7)体温较入室后(TO)体温显著降低(p<0.05),保温组病人体温虽也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下降趋势较为缓慢。组间比较,对照组与保温组于麻醉诱导后120min (T4)、150min (T5)、180min(T6)及手术结束时(T7),体温差异显著(P<0.05),保温组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差异无显著意义。保温组病人与对照组病人相比,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寒颤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保温组病人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3天内发热人数普遍减少,住院天数也相应缩短。结论:胃癌根治术病人围术期采用充气式保温毯,可有效预防低体温的发生,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寒颤、发热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